午时是什么生肖意思?
“子时”指前半夜的11时至凌晨1时;“丑时”指凌晨1时至3时等等,每一个时辰都是2小时,共有4个时辰,而“午时是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所以“午时”就是15时至17时。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小时,这样的划分方法实际上是将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的时间跨度分为十二等份,每等份两个小时,这样既方便测量记录,又方便根据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
这种划分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在现代汉语中“子午卯酉”就是指“十二时辰”,而且现代的钟表上仍然使用“子”代表晚11时至次日1时,“午”代表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酉”代表下午5时至夜间7时等表示方法。 但是古人计算时间的方法比这要复杂得多,古人不仅根据太阳的方向判断时间,而且还要看太阳所在位置与地平线所成的角度,以确定中午的具体时刻。
《吕氏春秋·季冬纪》中就有关于这一方法的记载:“仲春之夜,星离斗散……日出于东北,始明。晨食,日出于东南,昃食。日处于南方,正中。日没于西北,昏食。”其中“日出”“日落”均是指太阳离地平线的角度而言,而不是指太阳在天空中的方位。
到了汉代,人们将“日出入”计时法与东汉学者王充创造的“漏刻”相结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晷影记里”的计时方法。这种方法需要测定冬至和夏至时刻,然后推算出其他的节气和时间。
宋代时期,民间开始使用机械钟,这种时钟每天与现在的时间一致,不再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时间差异,因此“晷影记里”的计时方法逐渐被取代。但我国中医仍沿用“子午流注”针法为病人针灸治疗,中医所说的“子午”其实是指时辰经络,这与古代计算时间的“子午”含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