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属相是指什么?
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古往今来,被人们广泛使用在文学、艺术和生活中。 197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成立后,立即开始研究我国古代历法,发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完整的生肖系统出现,并在汉代完稿的西汉历书中得到验证。 那么,什么是生肖呢?其实,这就是我国独创的纪岁时历法——农历(阴历)。
农历以月亮月相变化为一周期,一年分为十二个月,一个月有三旬,一旬十天,一年共有三百六十天。而每年的第一天开始于“立春”,最后一天结束于“大寒”。 每个月中,每个月的上旬和下旬都有“节气”和“中气”之分。其中,上旬为“节气”,代表温暖回升;下旬为“中气”,代表温度下降。
每个节气的开始,都是太阳到达黄经315°时,此时昼夜平分,寒冷程度逐渐增加。而每一个中气的到来,都是太阳到达黄经45°时,气温逐渐升高。 根据节气和中气的顺序排列,把相邻两个节气和一个中气称之为一个“候”,每一候五天,一年共计七十二侯。 而将每年的第一侯作为新一年的开始,这一年就算有了一个“干支纪年”。
比如2021年的“立春”,正是正月十四,干支纪年为辛卯年乙丑月甲辰日。而这个“甲子”,就是我们常说的“春节”,也就是农历年、阳历年、公历月的开端。
当然,农历每年最后一天的黄昏,正是“大寒”。“大寒”过后,黎明来到,“立春”这天的太阳升起在东方偏北的位置。从“小寒”“大寒”到“立春”,白天一天比一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