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是什么生肖?
“戈”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柄长一点的小斧头,金文的图形则像一把带刺的矛。但这两种形状都表明了“戈”的本意是一种带有双刃、可以砍杀的兵器。所以从字形上看,“戈”字属于典型的有“刃”之形。 春秋战国的青铜戈 汉代的青铜戈 汉代的钢铁戈 唐代的三棱铁骨戈 清代的白玉戈 当代的钢制戈 从以上的各种不同材质的戈可以看出,尽管历代的制戈工艺和用材都有发展变化,但它仍然是武士手中主要的长武器之一。直到鸦片战争时期,清廷的精锐部队装备的“抬枪”(早期步枪)仍有“子母炮”之称,可见这种武器在古代作战中的重要性。
我们再来看《说文解字》中关于“戈”字的解说: “戟者,有枝曰戟,盖戟之未成者也。”段注云:“今人谓长枪大戟,言其锋利也。”“戈”字后面的注释中又提到“戉,大斧也……所以斧地也。象形。” 以上两段话的意思是,先秦的典籍把“戈”解释为“戟”,而把“戟”解释为“有枝曰戟”。其实,我们现在的汉字系统里,“戟”字就是由“戈”字演变而来:“戟”的上半部还是“戈”的字形,下半部是“叉”或者“立”。
许慎认为“弋”等于“戟”是正确的。那么“弋”与“戟”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古代战争中使用的兵器很多,且不同的兵器的杀伤范围大小不一。比如“戈”的主要攻击范围为正面约20度角度内的敌人;而“戟”则是兼具“戈”和“矛”两种兵器的杀伤作用,既能横向横扫,又能直刺。为了弥补这两个兵器的不足,先人们发明了一种结合“戈”和“戟”两种器形的新型武器——“弋”。它兼有两种兵器的优点,具有更大的打击面积。所以后来“弋”成了“戟”的代称。 元代画家郑思肖的《千岩万壑图》局部 元代画家张中行的《竹石鸳鸯图》 明代画家谢时臣的《山水小景》 清代画家张宗苍的《江帆轻浪图》 近代学者王国维的印章“古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