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通缩还是通胀?
说一些题外话,个人感觉,要认识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需要从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两个视角去看待。 在自然状态下(没有任何外部冲击),一国的总供给是由该国的要素票赋决定的,也就是说GDP=F(L,K),其中L代表劳动,K代表资本,如果一国的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供给不变,那么总产出也就不会改变,这时物价水平也处于一个固定值。
然而现实中不存在没有外部冲击的经济体,无论是来自其他国家经济的波动(贸易条件变化、国际收支变动等),或是来自一国内部的政策失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些都会影响一国总需求的变动。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出现通货膨胀;反之,出现通货紧缩。因此从微观上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可以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
此时我们再看货币在中起的作用——货币是中性的。无论是通货膨胀还是通货紧缩,货币都改变不了物物交换的本质。因为无论有没有货币,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上升,货币的中性特征就表现为物价上涨;而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下降,货币的中性特征就表现为物价下跌。所以从长期来看,价格水平受货币数量影响是不明显的。只有短期内,当总需求大幅高于总供给时,物价水平才会大幅上升。这是因为短期总供给无法迅速调整,而总需求是可以很快得到满足的。因此短期价格水平随着货币供给的增加而上升。
综上,从静态上看,有货币参与的经济体确实可以自发产生通货膨胀或者通货紧缩。 但是,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各国必须拥有独立的货币政策,可以自由地决定货币发行量,否则一切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