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字是指什么生肖?
这个“未”字,如果单从字形去观察,上面的部分象阳爻(—),下面的部分象阴爻(--),阴阳相合为育,有生育、孕育的意思;而且未的甲骨文字形上面像月亮,下面像太阳,象征日月同辉,光明普照,万物生长,正符合《易传·乾》所说的“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所以未字引申有开始、开端的意思。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盛德在木。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天地和同,草木繁动。”又云:“季夏之月,土事无作,斯其时矣。”可见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都为“未”。《礼记》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郊迎春;立夏,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臣至南郊迎夏;立秋,祭秋报谢;立冬,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前往北郊送冬。这些活动都用“行”字表示,而每个季节的开始则用“至”或“到来”。为什么特别用“未”呢?我理解是因为从“未”才开始。
以“未”指称季节的开始,与地支相对而言应该是后起的事,因为十二地支对应于十二生肖中的子鼠、丑牛、寅虎等等都是指年节周期的结束和下一年的开始,而不是指某个月的开始。但是按照古代的纪时法,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时辰为现在的两个小时,上午和下午各六个时辰。每一时辰又分三节,每节一小时。那么整个白天就分成二十四节,每天晚上也是如此。这样一天就相当于今天的24小时,而一年也就相当于现在的365日。但是现代物理学证明地球的自转不是匀速的,有快有慢。这就导致了“子时”的变动,在古代的一夜可以分为五更,一更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两个钟头。
这样的变化会导致每天的时间提前一个小时,或者延后一个多小时。而季节的变化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因此以“未”来称呼季节的开始就显得很奇怪了——它应该指的是夜晚的时间,可白天却已过了一整圈,时间早过了立春或立秋!这显然说不通。所以我判断是古人把一天的凌晨和黄昏进行了混淆,误以为它们是一样的,从而弄错了时辰的节奏。于是他们把早上和中午都分别称作“旦”“卯”,而把晚上的时间单独命名为“酉”“戊”。这样就犯下了本末倒置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