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秋分结婚好吗?
好!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不仅是上古先民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作出的重要发现,也被后人赋予深刻内涵,成为一种人文精神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人们习惯上把农历每月的二十或二十三作为“节气”,就与这一文化内涵有着密切关系——农历每个月有29天或者30天,每逢月底都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而二十四节气的设立正好把每月的两个节气分在了前后半月,因此就有了“节分昼夜,气始寒风”的说法(《孝经纬·仲秋记》);又因为阴阳合历的需要,每逢闰月就要多设一个节气,于是就有了“中气以包望日,节候以分四季”的说法(《礼记·月令》)。可见,节气已经远远超出了“时序”的概念,而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文化理念紧密相连。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用“气”来区分一年四季的不同状态——“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用“气”来概括一天之中不同时间段的变化——“子午卯酉为阳,寅申巳辰为阴”,甚至用“节气”来指代一段时间以来的气候特征——“今年天气寒冷,小寒大寒雨水立春都是冬天(节气)”。同样,在婚礼仪式中设置一个专门为二十四节气设立的“节气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而且,将结婚登记和举办婚礼时间设定在一个合适的“节气”,对于新人和父母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择吉”标准。
当然,如果新人在某个“节气”恰好有出行、开业等安排,也可以选择这个“节气”办理登记或婚礼。但是需要提醒的是,无论选择哪个“节气”,都尽量避开一个月里的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