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后代最多?
据研究,动物在交配时期,雌性每次排出约2到5万个卵细胞,雄兽每次射出的精子只有几十亿个。但雌兽一生中可能生产的卵细胞数量却是有限的(猪、羊等家畜每个繁殖季节只有数十个);而雄兽能够提供的精子却几乎是无限的。 由此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尽管大多数动物雌雄异形,但是,雌性的生育能力往往要比雄性更强一些——一般而言,一个雌性生殖周期能排出的卵细胞数量大约是雄性生殖周期能够产生的精子数量的1/7~1/3。 这样,在一代代的遗传过程中,动物种族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偏向,使那些生育能力强的物种个体更容易存活下来并将这样的基因传递给它们的后代。
以人类为例,女性每个月可以产生一个卵细胞,但要经历大约10个月才能够成熟,男性每一次射精能够提供数亿个精子。按照这种速度计算,一对正常人每周可以产生6.4亿的精子和4.8方的卵细胞,每年大概分别有280亿和2304方的基因组合。虽然男性精子数目是女性的5倍多,但由于女性有每月经期的限制,从理论上说,女性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可能性要比男性低很多。于是,先天遗传的差异就造成了女性在择偶时更有优势,导致人类进化时更多的遗传突变倾向于有利于女性的性别。
近年来,有关属相会影响结婚生子的说法再次流行,这些说法甚至被冠以“科学研究”的名义,通过网络、电视、媒体等渠道传播,其中一些还传播到了国外。
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专家最新研究成果称,中国人属羊的少,是因为属羊人更难找到配偶;同样属于不受欢迎的属相还有鸡。属羊的人和属鸡的人结婚生子都很困难。”
其实,这明显是对论文观点过度阐释与解读,是一种误读。从2005年开始,笔者就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同事们,对中国人姓名、生肖与疾病分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核心科研期刊发表。但这些研究成果被报道出来之后,却出现了上述这样一些奇怪的报道。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生肖”这一传统文化特色太独特、太神秘,在国外没有类似的文化概念,因此在国外受众中产生了较大兴趣,但同时也在语言转译中存在一些误解。另一方面,可能因为“属羊的少”,因此人们更希望从“量”上升到“因”,从“普遍性”上升到“规律性”。
从“属羊的少”到“属羊的人更难找到配偶”,这种科学结论的跳跃,也是科学工作者不愿意看到的,甚至可能引发一些当事人的思想波动。因此,更正与科普是必须的。
通过我们以及国外其他科研机构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
一、“缺羊”在国内外许多国家与地区普遍存在,不仅仅是华人世界。
这种普遍缺失也出现在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捷克语、波兰语、日语和韩语中,也就是说并非华人独有。在我们分析的2005年世界各国25岁以下人口姓氏中,存在“缺羊”现象的国家有美国、德国、荷兰、加拿大、英国、法国、瑞典。也就是说,存在这种现象的国家遍布北美、欧洲、亚洲、大洋洲,并不局限于东方文化圈。
二、并不是只有“羊”少,有些国家的“马”也很少。
在波兰和瑞典,人口中属马的人也比其他属相要少。这可能与波兰和瑞典的风俗有关,这两个国家都忌讳用“马”给孩子起名,所以属马的人也比较少。这也进一步说明,与配偶找不到关系不大。
三、“缺羊”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减轻,说明并不是自然规律。
“缺羊”是一个较久远且仍存在的历史事实。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当代,也体现在清朝、明朝、宋朝甚至汉朝。以历代《百家姓》的排名次第为例。在《百家姓》前100位的常用姓中,分别有14个“羊”姓、13个“马”姓和12个“牛”姓,然而“羊”姓的总人口分别仅相当于“马”姓和“牛”姓的74%和82% ,这种“缺羊”现象在各个朝代基本保持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缺羊”的现象有所缓解,但是缓解的程度有较大差异。例如日本“缓羊”的程度最小,大约降低了18%;中国降低大约30%。缓解速度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缺羊”并不是一种自然规律,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名字命名更接近随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