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意不适什么生肖?
“向晚意不适”出自《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原诗如下: 此诗作于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冬末春初,李白在洛阳。此时他已四十一岁,经历了一个漫长而不得志的生涯——这个生涯从二十五岁开始一直持续到四十一岁,也就是说这四十一岁之前,李白一直是个浪荡子、无业游民,过得相当颓废和潦倒。这首诗就是这种状态下的作品,充满了迷惘和无奈。
首句点题——闻笛,并交代时间、地点;次句写景,渲染氛围;三、四两句直抒胸臆,写闻笛后的感慨;尾句收束全篇,余韵无穷。
关于此诗的主旨,历代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有认为写离别之情的,如明代李攀龙;有认为抒写羁旅之愁的,如清代钱仲联;有认为表达思乡之感或他乡遇故知的,如当代徐中玉。这些观点都不算错,只是都只抓住诗的两句或前两句来分析,没有能把握全诗的氛围和诗意,所以都有片面之嫌。
我认为,这首诗应该是以哀伤为主,兼含惆怅和迷茫,感情比较复杂。其情感的根源在于久困异乡、怀才不遇。所谓“离愁”、“孤客”、“飘零”,指的就是这种情感体验。清人黄鹤观注此诗时说:“此旅人中夜闻笛而有感者也。”
首句“谁家笛夜吹”中的“谁”字,说明这笛声来自黑夜之中的某一个陌生人家,同时这个“谁”又包含了一种疑问的意味——“这是谁的夜晚呢?”如此幽微含蓄的笔法正与诗歌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相得益彰。
第二句“满座宾客醉”,暗示了诗人在外地旅途中的落魄境况:半夜里被笛音惊醒,四周一片静谧,只有远处隐隐约约传来一阵笛声,眼前所见唯有满座依稀可辨的醉客身影。此情此景,岂不是一个“孤”字所能了得!上句已经点出“夜”的时间特征,此处再用一“孤”字,足见诗人构思的缜密。
三四句“起坐弹鸣琴,凄怆遍梁尘”,是全诗感情的焦点,也是诗人最得意之语。用现在的说法叫排比句,在古代就叫对仗。从结构和情感的表达来看,这两句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们使得上下文实现了巧妙的勾连;其次,由于使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使得诗句读起来回环往复、一气呵成,淋漓尽致地表达了抒情主人公那种难以自禁、一泻千里的悲凄之情。
最后一句“明朝欲去还留恋,落日青山隔暮云”——虽然诗人的情感已经完全释放出来,但是全诗并没有就此收尾,而是用一个希望渺茫的幻想来终结所有的怅惘与哀愁:明天我将要离去,可是我仍然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恋恋不舍,那旭日初升的远方是否真的就有我的安身立命之所呢?它是不是又像这黄昏的落日一样,在遥不可及的地方,与我遥遥相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