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什么什么骨肉?
成语 1、 同生共死 又作“共存共亡”、 “共生死,同存亡”。指彼此互助 ,团结一致 ,共同前进;或 同甘共苦 ;患难与共 。语本《孙子·九地》:“ 战士民与 人同生,而异于人同死战。“《文选·刘琨》:“臣虽无同生并世之亲,同生共死之旧,至于忧深责重,则臣无辞。” 清·昭槤《啸亭杂录·钮钴禄氏》:“共存共亡,生死一体。” 叶圣陶《游了三个不寻常的汽车站》:“这真是和他们同生共死地混了一顿饭吃了。” 亦形容不怕丧命。《醒世恒言·大树坡义虎救亲》:“虎儿既为你们拼命,我也同生共死。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若是同生共死,便与你相交。” 典 故: 刘琨是西晋时中山魏人,字越石。他与祖逖有深厚的感情,年轻时便有建功立业的思想。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匈奴等少数民族南下抢掠,晋军损失很大,力量削弱。晋愍帝继位时,刘琨、祖逖受命北伐,都督东 晋本部及幽、冀二州军事,可惜没有成功。后来刘琨因镇守晋阳达十年之久,屡建战功,声威大震,被封为广武侯。到晋愍帝建兴二年, 匈奴兵30万攻晋阳,晋阳军民不敌,人心惶惶,难以应付。刘琨的母亲和儿子都被敌人抓走了,而且悬赏十万户抓刘琨。 刘琨面临如此困境,毫不畏缩。他利用各种手段打击敌军,鼓舞自己队伍的士气。夜里他常常亲自登城巡视,慰劳守兵。他的声音通过城楼,传到城外敌营, 敌兵听了,又恐怖又气愤。同时,刘琨善于弹琴,他在月夜闲坐的时候,弹起凄怆悲苦的《胡笳十八拍》,使城外的敌兵听了又凄怆,又思乡,甚至流泪,有些敌兵便乘夜逃回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刘琨发现敌兵对自己的行动已不那么警惕了,他改变计谋。在一个月白风清的晚上,他又登上城楼,并把城楼上所有的兵将都武装起来。刘琨亲自敲击更锣,巡视城楼,同时下令全体兵士齐声呼喊。城外敌兵以为晋阳救兵到了,中军大乱,纷纷逃跑,刘琨取得了胜利。 刘琨写给司马睿的奏章说:“我身为晋臣,不敢不竭尽全力。但我没有跟您一同出生入死的关系,又没有‘生死不负于天下’的交情,但我仍愿与敌人拼命,希望晋室强盛。从前冯异扶助汉室,后汉的皇帝对他十分尊重;魏将张辽为曹操立下大功,曹操对他十分信任。我虽然不才,但也愿效法古人,为朝廷作一点大贡献。”
2、 同生共死 共存共亡 同甘共苦 患难与共 肝胆相照 两肋插刀 患难之交 一丘之貉 贴心腹肺 贴心腹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