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也叫辐射思维,它是由此时此地的给定信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途径,展开多种多方面的思维,因而能产生大量新颖的设想或独特的方法。
一、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中,经常要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让学生学会自己寻找解题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1、培养学生审题技能。不少学生不会分析题意,或是分析题意不全面,常常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教师应教育学生认真分析题中的每一个字、词、符号、数字及各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已知条件与要解决的问题。有时对题中的文字表述要作一些适当的解释,使文字语言转化为数量语言,对题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出数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2、培养学生逆向思维和换元的思维。不少数学题从正面的思路去思考比较困难,从反面进行思考,却容易找到答案。如:有一个乘法算式中的三个数都是质数,如果把这三个数的位置颠倒一下,得到的数仍然是一个乘法算式,但这三个数不再是质数,它们的和是21,这三个数分别是( )。
又如:在11×101=1111的算式,如果加减任意一个数,仍然是1111,请写出两个算式。这是逆向思维的体现。又如:设a和b是自然数,a+b=12,并且ab均为不大于6的质数,如果6能被a整除,同时6也能被b整除,那么a=( ),b=( )。这种题型,如用正常的思维去分析,就会陷入难解的状态,可反过来进行分析,问题便能顺利地解出。
3、运用猜测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猜测法是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猜测是建立在对问题的观察及对已有知识和经验回忆的基础上,是对问题解答的一种假设,它并非是一种空想,而是对问题的初步认识。猜测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把56个相同的小棒,分成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四边形,有几种分法;将32个小正方形拼成大正方形的图案有几种,学生可以通过猜测得出结论。
二、结论性思维的培养
结论性思维指逻辑思维,即运用已有的科学理论和经验进行判断、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思维过程。结论性思维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条理性、广泛性、深刻性。这种思维是以已知的科学理论和已有经验为依据,其特点具有确定性、间接性、抽象性及逻辑性等特点。结论性思维的教学过程一般要经过抽象化、概括化和系统化三个过程,从个别事物或实例中概括出的原理,并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分析和综合、比较和抽象和概括,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和归类,进而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
一般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是以具体形象为主,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已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判断和推理的能力,这就为小学生逻辑思维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地组织和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小学中低段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主要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感知,他们对数与代数、空间的认识,以及几何图形的学习上,都缺乏充分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应多加强直观,多用具体事例去认识,让学生多观察、多思考,以形象思维去想象数学知识,并逐步抽象出事物的特征性质,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有形象到抽象,由初级逻辑到高级逻辑的思维过程,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创造能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制约,如知识经验、思维能力、个性特征、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都影响着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在所有这些非智力因素中,又数思维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