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在古代叫什么年?
1、先秦:以孟春(正月)为岁首,汉承秦制。《史记·秦始皇本纪》:“秦正朔曰:十一月冬至;秦以十月为岁首……” 也就是说在秦朝以前,我国传统记年法是以十月为一岁之首的,直到汉武帝时期,才确立了立春元年的说法。秦朝和西汉前期使用的都是十月建元的历法,所以这时候的年份称“X月”而不称“X元年”,如楚怀王二年(公元前399年)就是周安王十三年,称为“丙子之年”而不是“丙子元年”。可见这时候的年份称呼没有“年号”这一说,只有“干支”一说。
2、东汉:光武帝建立东汉后,正式采用“年号”记年。但这时候的年号跟后来不同,是一个固定称谓,不能随意更改。如明帝时称“永平”年号为“永平十八年”,而桓帝时却称“永寿”为“永寿二年”,显然这种纪年方法是很不统一的。另外,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如章帝就有八个年号,帝位更替,年号随之更改。
3、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虽然沿用东汉的“年号”制度,但实际上并不统一。比如曹魏时皇帝即位改元,但是吴国则是不换年号的,蜀汉更没有年号概念。南朝时各朝年号更换频繁,没有一定规律,甚至一年之内都可以更改多次。北魏、北齐实行的是“祖祀”制度,就是说皇帝的年号跟着皇帝的庙号走,如高祖孝文帝的年号为“太和”,世宗武周的年号也是“太和”。这个“太和”用了四十多年,直到高祖的孙子——宣宗拓跋恪在位的时候才更改。至于南朝那些皇帝一个个换年号就跟过家家一样,没什么规则。
4、隋朝:隋朝实行的是文武双轨制,也就是军事和政务分别用不同的官长掌管。其中,负责军事的宰相叫“兵部尚书”,他手下有一个司官叫“兵部郎中”,主要职责是记录天子出征、班师回朝等事。每战告捷,这帮人就要根据日期填写“战程记”,记下天数与日期,年年如此。这样年复一年的记载下来,就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用的公元纪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