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代表什么生肖?
仲夏,即夏季的第二个月,农历四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关于“仲夏”的解释:“小满后十五日,斗指丙,为芒种,五月节。言仲夏木盛也。”此时中国大部分地区气候炎热,雨量增多,万物生长迅速。 说到动物的话,自然联想到蝉。《礼记·月令》中有:“季春之月……鸣蜩(蝉)。”郑玄注曰:“蜩,蝉属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蝉,知时先知暮者。”可见蝉对于时间感知的能力非常强。
夏至节气有“鹿角解,蝉始鸣”的说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小暑至,蟋蟀居壁,鹰鹯不拂。”张景岳注释道:“此言小暑之后,阴气渐盛,故蟋蟀入于壁隙,鹰鹯不之驱逐也。”小暑过后,气温更高,昆虫也开始活跃起来。《庄子·秋水》中有:“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这里描述的就是夏天的另一个典型特征——水涨。
水旺季节自然离不开水生生物的活跃。《礼记·月令》中有关于“仲夏”的记载:“是月(四月),鱼鳖不到手不食,不罾(设网捕)不漏。”这句话意思是说,到了四月,鱼类和鳖类都不捕捞食用了,渔网不用,鱼叉也不刺鱼。这是因为这时植物旺盛,鱼儿们都有吃食了。其实这也是自然界生态循环的象征呢! 另外,民间习俗中也常见与“五毒”“五邪”有关的端午辟邪习俗。那么除了蛇蝎蜈蚣等,还有哪些动物被认为是“五毒”或“五邪”的呢?根据一些资料来看,“五毒”中的蜥蜴和蝎子似乎没什么争议,而“五邪”中的雉鸟、狐狸则另有他称。如《礼记·月令》中讲到二月时有“雉雊,莺迁(飞);三月,雷乃发声,蛰虫咸动;四月,蚯蚓结,麋鹿解;五月,蝼蛄呼,螳螂振羽”,显然这里把蟾蜍也看作是“五毒”之一;而在清代赵学敏所著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则有“五毒”为虺、蜮、蜘蛛、蛭、蝎的记载。至于“五邪”中的野鸡和狐狸则分别出现了“四害”和“三害”的名单里。不过,不论是“五毒”还是“五邪”,这些有害的动植物在仲夏时节可都是生命力最强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