顼在十二生肖是指什么生肖?
“鼠”
子是十二地支的第一位,与“鼠”的阴阳属性相合。 子年就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月——“腊月”,这时候阳气上升,阴气下降;而农历一年中最后一个节气大寒也是子日,所以“寒尽春生”、“子夜四时”都是说农历十一月冬至到立春期间。《汉书》中说:“孟冬(立冬)寒气方盛,水结为冰,土地冻裂”“孟春(立春)天气解冻,和舒日照,水土消润……故曰‘清明’。”
《礼记·月令》记载:“季冬(十二月)阳气萌动,蛰虫胥动……命渔师伐渔,取之河海。”这时河中浮游动物开始活动,鱼群也出来了,可以捕捞了。有“子夜四时”的说法,即夜间子时一阳升腾。 “鼠”与“时”同音,因此古人用“老鼠”来比喻“子时”,并由此延伸出“子鼠”、“丑牛”、“寅虎”等说法。
龙,又名“鳞虫之长”,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神物,是高贵、尊荣、吉祥的象征,被皇室用做守护图腾。古时候,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认为皇帝驾崩是“龙归九天”或“龙驭宾天”,认为皇帝穿的衣服是“龙袍”,坐的椅子是“龙椅”等。古时候人们认为,龙能“角者曰麒,足者曰螭,无角曰虬”。人们希望自己如蛟龙升天般平步青云,所以喜欢“望子成龙”。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龙的形象不断优化,其特征越来越接近现实世界,而神话色彩越来越淡。“唐三彩”工艺中,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条符合中国人常规审美趣味的龙。明清两代是龙图案繁盛的最后阶段,其图案被标准化和程式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和麒麟、凤凰、貔貅一样都是吉祥之兽,它们的神话色彩和迷信色彩都非常浓重。龙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大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