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属什么生肖?
生于1259年的元贞年间,卒于1324年,所以属马。 姓马名致远的这位元代文学家,其实和他同时代的小说家、戏剧家、散曲作家比之,名气不算大。他的作品也多是以文辞见长,像《江月晃重山》(元末明初朱元璋平浙江时曾以此词大加赞赏)及《天净沙·秋思》都是传诵古今的佳作,但和那位“枯藤老树昏鸦”的王国维先生所推崇的“词中之仙”宋词大家柳永相比就相形见拙了;同是写羁旅之苦的词作《踏莎行·元夕》和其《蝶恋花·柳暗花明春事晚》相比也远不及后者凄苦委婉动人。
元散曲也是在他才确立起来并走向成熟的。他和关汉卿、王实甫合称“元散曲三大家”,其散曲作品现存小令一百首,套曲两篇,内容大多描写自然风光或离愁别绪、国破家亡之感。风格多变,但多以清丽明快见长。
他一生仕途失意,穷困潦倒,晚年生活更为凄凉,病死他乡。这让他对世态炎凉有着切肤之痛,因而作品也多流露出一种孤傲不群的悲凉情调。 但马致远并非一个纯粹的文人,他的身上带着浓厚的游方道士的影子。
据史料记载,马致远年少时家中就为他“广蓄书籍,多藏法贴”“日以文琴自娱”。后来更是“挟弹游街,醉则骑驴,酒酣吟啸,不知身在何处”。中年以后开始弃文从道,在山东省东平府担任幕僚之时,“昼则参禅,夜则焚修,间亦弹琴”。
也许是因为这种身份的特殊性,使他能在元末乱世间保全自己——虽未入道籍,但被人诬陷时也能安然无事,官运亨通。 做官不是目的,修道才是。因此我们才能在今天的北京城里看见一座座寺庙里供奉着他的雕像:一手持拂尘,另一只手做出询问的样子,身边还站一头驴,神态自若,俨然得道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