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目是什么生肖?
“虎视眈眈”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听过,但却很少人知道它的出处——《礼记·檀弓下》:“二旦二暮,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无适也,无莫也,君子居之,如弦(木允)不张。天子居之,如垂帷。”“二旦二暮”的意思就是一昼一夜地走,并且是连着的两个白天和黑夜。
古代行军打仗、外出征猎时都是住野营,没有房子住,所以“如弦(木允)不张”是指像拉紧了的弓弦一样,形容十分有精神,也用来比喻人精力充沛、神气十足的样子。 这句话里的“如砥如矢”的“如”不是“好像”的意思,而是“像”的意思。比如说“如刀切豆腐”——这不是“像刀子切豆腐”那样,而是像用刀子切出来的豆腐一样整齐。
“如弦不张”的“如”也是“像”的意思,这里指像拉满弓的样子,不过这里的弓指的是建筑物上的柱子,并不是真的一根一根的木头做成的弓。 古人建造房屋的时候喜欢用一种特殊形式的柱子,这种柱子叫做“八角柱”,因为这种柱子中间粗,两头细,很像射箭用的弓。
八角柱分作上下两层,中间用横梁或竹木相连,形成一个方形框架。上层四角分别嵌以方砖,形成拱形的顶棚;下层四面开洞,两边各留一个窗户。整座建筑看上去就像是架在两个圆柱上的一样。 由于“如”字通假,所以古书里有不少写错的地方——“如矢”其实应该是“如砥”,意思是像磨平的刀那样平。比如“弦歌不辍”(音乐不停地演奏着)应该写成“弦歌不弛”。类似的错误还有“青黄不接”(粮食正在成熟,尚未收割)错成“青黄不接”等等。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被称为“卯兔”。“卯”是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而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凌晨1点到3点”就叫做“夜”。“夜”字由两部分组成,“艮”和“艮”。“艮”有关闭的意思,如春、夏、秋、冬、寒等。“卯”的本源就是“月”字。字形就像初升的月亮。因此,古代文图中的“夜”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即“艮”和“月”字。“初生的太阳,闭月夜”表示卯时“月落”。这时候,人们看到的是太阳出来,月亮落下的情况。由于月亮落下的时间不同,所以人们不能把它作为时间的标准。另外,在“夜”字旁边加上了一个“马”字,就成了“马”,就是这个意思。
马字“木”,表示植物,“牙”,表示植物开始发芽生长。在十二个生肖中,由于马和牛是人类最亲近的两种动物,所以人们用“木”代替马,用“牙”代替牛。“木”也可以指桃枝。据说马害怕桃木,所以要用桃枝拴马。另一种说法是,兔子害怕着火,着火后逃跑,像桃子的枝条一样。由于“桃”字的发音很像“夜”,所以用“夜”代替“桃”字。“夜兔”的意思是“桃树发芽时出现的兔子”。“桃枝发芽”被理解为春季,春季的月份是“辰”。生肖中的辰也属于龙,所以,桃枝发芽时出来的兔子和春季生的龙是相邻的两个生肖。
十二生肖中的“卯”字,与月相变化有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月相,是地球上看到的月亮的光亮状况。月球绕地球转动,太阳照亮半个球面,随着月球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人们所能看到的被太阳照亮的一面在缓慢变化,形成了不同的月相。月相从旧月初,月牙到满月,再到半月,再到下个月的月牙,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9。5天,叫做“朔望月”。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周而复始,永不停止。古人将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概括为十五个阶段,即:“合朔-初芽-牙牙-弦-满-前弦-牙牙-初芽-合朔”,将整个圆周分成十二个等分。每30°称为一个“日阴”,相当于月亮圆缺变化的一个周期内的两个阶段。每个“黑暗”对应一个小的月相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