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生肖是什么生肖?
古人把天分为东、西、南、北四个方位,每方72°,共360°,平均每个月15°,每个季节45°。这样划分是为了确定春分(3月20日或21日)的位置。 春分之后,白昼越来越长,黑夜越来越短;温度越来越高,降水量也越来越丰富。从惊蛰“数九”开始到清明,正是草木萌芽、万物复苏的时节。 立春以后,万物渐渐苏醒,蛰伏了一个冬季的动物们开始活动起来。动物界有这样一种现象:体型较大的动物,冬眠后醒来往往在春季,比如狮子、老虎等;而体型较小或者以虫类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往往在秋末冬初就进入蛰伏状态,如狐狸、狼等。
根据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和研究,发现春分时太阳由东方升起,正午时刻太阳位于正南方向,下午5点夕阳西下。随着冬至一阳生的变化,每天日落时间越来越晚,到了春分这一天,阳光完全照耀着南方,也就是正午时分,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此后,每天下午1点,太阳才由南向北移动,逐渐进入并停留在夏至的状态——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这种冬至一阳生,阳气上升的变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形象地命名为“龙腾虎跃”,即图中的A过程。 其实,“龙腾虎跃”是四季轮回的一个片段。整个循环被古人划分为四个部分,分别用“虎”、“兔”、“龙”、“蛇”来命名,每一部分对应农历月份中有“卯”、“辰”、“巳”、“未”的四个月份。这种划分的方法实际上反映的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 当太阳运行到春分点和秋分点之间时,被命名为“卯”月,相当于公历三月和四月。此时,地球处于公转轨道的一侧,日照时间逐步增加。古人认为,这是“蛰虫咸动,开化荣敷”的季节,也就是图中的B阶段。
“卯”月的最后一个月被命名为“辰”月,相当于公历五月。这时日照时间已接近一天之中最多的时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仲夏之月……夜卧早起。”这时自然界阳气达到极致,阴阳交替,日夜平分。在《黄帝内经》的很多章节中,这个时间点都被赋予特别重要的意义,被称为“平旦”、“黎明”或者“晨”,因为此时阳气渐消,阴气渐盛,阴平阳秘,气血调和。 所谓“龙腾虎跃”,正是发生在“辰”月的上旬和中旬。过了“辰”月,阳气逐渐减弱,阴气逐渐增强。天气晴朗的白昼不再那么漫长,而阴雨连绵的夜晚慢慢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