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以前是什么?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学校。它产生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行于明清,一直延续到清末新学堂兴起为止。书院与过去的官学、私学有明显的不同,具有自己的特色。
官学是古代正式的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商周时的国学,两汉的太学、鸿都门学、郡国学,魏晋南北朝的太学、国子学,隋唐以后的中央和地方官学,以及宋、元、明、清历朝的学校都属于这一类。官学是由国家权力机关设立、管理,并直接控制的学校。其在办学目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统治者的意志和思想文化的要求,基本上为维护和加强其统治服务。
私学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私学中的"私"字,是对"官"而讲的',是相对官学而言的,即非官方所办的、由私人设立的学校。春秋战国时期为私学的兴起时期,在战国以后一直延续并不断发展。
中国官学虽然源远流长,但秦汉以后的官学,自西汉以后一直是为封建政治服务的,基本上为统治阶级的世胄子弟服务,是一条"贵族子弟"的学之路,故而虽经多次兴废更迭,但规模基本上变化不大。而私学则与官学不同,自春秋战国以后就一直持续扩展,并且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不仅在地域上不断扩大,在人数上也远远超过了官学。特别是到了唐宋以后,私学已经十分普遍。宋初朝廷为使统治合理化以缓和矛盾,鼓励私学在更广大的社会范围内展开。科举的考试更使私学发展有了实际的根据,私学成了科举的摇篮。私学的广泛发展为书院的崛起和勃兴提供了适宜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