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干尽坏事?
说到“恶”,相信很多人都会下意识觉得是蛇吧。毕竟在神话传说中,蛇就是恶毒的化身——它偷走王母娘娘的灵芝,让西王母生气到用玉斧砍伤自己的头发,可见其罪行之严重! 然而在古代,其实最让人厌恶的动物不是蛇,而是老鼠。
《礼记·郊特牲》有载:“凡祭祀,宰鸡、杀犬、烧豕,始割奠粢盛……庶羞细切之品,必佐以醯醢;至于天子,燔柴燎,祭天地,则割牲,俎豆笾豆之数,礼乐之盛,而弗及鼠,毋礼焉。” 这意思是说,在古代祭祀的时候,一般要杀了狗和猪,把肉切成块放在桌子上供品,各种美酒佳肴也都备上。但唯独对老鼠无礼,不把它当做供品。 在古代,人们把“七荤”“五厌”列入了禁食范围,其中就包括了鼠(其他六荤为:牛(午)、羊(未)、猪(亥)、狗(戌)、鸡(酉)、鸭(丑))。为什么鼠要在七荤之中呢?南宋学者吕希哲曾在《岁时杂记》中说道:“按:《礼》不祭鼠者,谓今人之所谓耗子也。古者谓之狸狌,盖即《月令》‘候鼠’之鼠,非今之啮人畜之类。”也就是说,古代所谓的“鼠”,其实是现在所说的“狸”。因为这种动物喜欢夜里出来活动,所以古代又称其为“狸星”。由于“星”与“辛”古音相近,所以“狸星”又写作“列星”。因此“七荤”中的“鼠”应指“狸”。
除了“七荤”之外,还有“五厌”,也是不可以吃的。“五厌”分别是:鱼(丑)、燕(卯)、鳖(辰)、鼋(巳)、兔(未)。其中“鳖”“鼋”同“龟”,“兔”同“鼠”。这八种动物合称“八不食”。 那么,为什么这些动物都不可以吃呢?根据南宋诗人杨万里在《鹅群》一诗中所云:“世间馋嘴莫如鸱(chī),百物俱来不拣饥。早被馋虫分一半,世间哪复有儿饥。”意思是世间最馋嘴的要属老鹰,什么都吃,就连饿极了的老鼠也不放过。古代的伦理规范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父母不忍心看见孩子挨饿,于是把剩下的饭食给老鼠吃;孩子不忍心看着老饿老鼠,于是挺身而出,替天行道,把老鼠给吃了。古人是不赞成自私自利、贪小便宜行为的,为了遵循“仁”的原则,他们宁可让自己和孩子受点损失,也不能让老鼠白白占了便宜。 老鼠称得上是古代道德的“反面教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