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肖各表示什么?
子鼠(23-1点) 十二地支中,第一个是“子”;相应于十二属相,第一个也是“鼠”。《五行大义》云:“子者,阴阳交感之始。”这就是说,冬至一阳生,在子月(农历十一月)开始萌动。
丑牛(1-3点) 《五行大义》也说:“丑者,阴阳交感之位。”“牛,耕稼之本,万物土中生,而牛力勤劳,故以丑配木。”也就是说,在丑月(农历十二月)之时,阳气已生长,阴气即将衰退,正如农人开始耕地、树木开始发芽一样。
寅虎(3-5点) “寅”字在地支中代表“虎”。《五行大义》中说:“寅者,阴阳交替,故称寅木。”又说:“寅为建堂之日……故曰玄堂。”可见寅就是草木开始萌芽又出土的样子。所以,古人把属虎的人比喻成草木的嫩芽,是再恰当不过了。
卯兔(5-7点) 在《五行大义》中,“卯”的字形解释是:“卯,冒也。”所谓“冒”,就是指草木幼苗破土而出。“卯”就是刚柔相济的“木”,代表着希望和生机。当然,属兔的人就像卯时叶嫩花初开的树一样,有着勃勃的生机。
辰龙(7-9点)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汉字,有很多都是会意字或是形声字,它们有的表达意思相当直观,如“尖”字,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立”,就形象地表明了什么是“尖”;有的是借字形或字音相似来表意的,如“辛”字,“新”字,“音”字等,都是用象形或形声的方法来表示意思。然而也有少数这样造字的例子,是用会意的方法表示意义的,如“龙”字,它由两条平行线加上上方的“王”组成,即像两条龙在一处的意思,因此它表达的意思也非常形象。
巳蛇(9-11点) 在汉字的造字方法中有一种叫“指事”的办法,它是利用抽象化的几何图形或者符号作为文字的标记来表示意思的。“巳”就是一个典型的指事字,它在字的中间画一条竖线,然后在上面画一横,以示分开之意,这正好符合了“巳”的含义——上午九点到十一点这个时间段分成两部分,前部分为“巳”,后部分为“午”。
午马(11-13点) 马与“午”的关系最大。《五行大义》中说:“午者,阴极生阳,如藤蔓青绿。”意思是说,此时阳气旺盛,植物茂盛,犹如藤蔓充满绿色。“午”也象征马,古代军队出征往往挑黄道吉日,其中一个理由是“午”日(中午11时至下午1时)马不郊行(不出征),据说此时马不会出意外。
未羊(13-15点) 关于未羊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古印度有一个贤明的国王,名叫“信度”,他有一件宝物,是一顶华美的帽子。但这顶帽子却常被别人偷戴。国王非常恼火,就发布命令,如果有人再偷戴他的帽子,就治其罪。
有一天,他又发现他的帽子被一个小女孩戴在头上,便上前把她抓起来要施以刑罚。小女孩见情况不妙,便急中生智地说:“我长大后嫁给你做妻子,我的丈夫就是你的人,帽子自然就是你的。”这话正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国王便放了小女孩并让她戴上了那顶珍贵的帽子。这位国王后来果然娶了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姑娘为妻,而且这顶帽子也一直珍藏着。人们都说这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帽子,因为它能预见未来,如果戴着它出去,无论你身处何处,总能平安归来。而这顶帽子的形状就和未羊的“未”很像。
申猴(15-17点) 据汉代的古书《淮南子·天文训》里记载,“申”的意思是“草盛”,而“猴”即是“候”。“候”指的是“草木开花”“结果”,“猴”其实就等于“候”——它正在提醒着人们对时间对生命的珍惜。
酉鸡(17-19点) 在《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酉者,阴之伏也。”这是因为在秋季,太阳由中天逐渐向西边下降,温度也开始慢慢降低,这时植物的生命活动开始衰弱,而酉时就相当于晚上五点至七点,正是日落时分。同时,“酉”还是“有”的变形——也就是有成有败,因此生肖鸡的象征意义用“大器晚成”来形容最贴切不过。
戌狗(19-21点) 古人在计算时间的时候,是以黄昏作为一夜的开始,而将第二天夜晚来临之前的时间都算作一天,这种计时的方法叫做“昼晷制”;而我们现在的计算时间的办法则是采用“夜晷制”。这两种计时的方式不同,所反映出来的天象情况也不一样。比如对于“戌”的解释,在“昼晷制”下,是在夜里七点到九点;而在“夜晷制”下,却是上午九点到十一点半。
亥猪(21-23点) 人们总是用“亥”来表示夜间,但它究竟指的是晚上的那个时段呢?根据古代的两种计时法来看,这个问题存在着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亥”是指子时,即今天午夜至凌晨一点钟;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亥”是指亥时,即今日晚上九点钟到十一点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