狃是什么生肖?
这个字读niǔ,有三层意思: 一是指动物细嫩的皮毛(多指羊的);二是形容草木茂盛的样子;三是旧时指油灯里油烟剩下的渣子。 《礼记·月令》里有“其日癸丑”的说法,注曰:“癸丑,土王之日也……物皆生。”这里的“生”字就指的是草木发芽、生长。而对应的地支就是牛。因为牛是农家重要畜力,所以农历二月又有“惊蛰吹雪尽,惊蛰落泥无”等说法。
《汉书·律历志》中提到一个“气节始”的概念,认为冬至之后白昼一天比一天长,温度也逐渐回升,到了春分,昼夜平分,寒暑平衡。“阴阳俱盛,各半其分”,因此从春分开始,每一季节的第一个节气,就叫“春分”“秋分”“霜降”“立春”等等。其中“立”指的是开始的意思,“分”则是阴阳均衡的意思。所以这些时间,都是阴阳平衡的时间段,用这些时间点来测量,一年之内气候规律变化的情况就非常明显了。 而立春这一天正是正月初三。古人认为过了立春,就意味着冬季结束,万物苏醒,四季开始轮换。
在十二地支中,寅卯属木,代表春天,而丑未属于土,代表秋冬。古人将干支结合用来记录年月日时的顺序,因此当春季来临的时候,就是虎和兔的时代了。而立春之前是腊月(农历十二月),此时正逢大寒,大寒之后,天气逐渐转暖,因此立春是正月(农历一月)第一天。 正月除了当天(初一)外,还有“上元”“中天”等等称呼。其中的“上元”其实指的就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
在古代,人们将夜晚分为三更五夜,每夜分为五个时间段,而每个时间段都对应着不同的星象特征。其中夜半(19时至21时)叫“子夜”,“子”就是鼠的意思。而正午(11时至13时)则叫“中天”。“天中”就是天上的中央,而民间有“冬至一天,白昼最短”“冬至一阳升腾,白昼渐长”的说法,所以冬至过后,白天渐渐变为黑夜,正午时分便不再“中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