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宫是什么生肖?
“离”,有分离、离开的意思; 古代的“离”字指用符节或信物让官员离职或调出。《周礼·夏官·大司马》就有“离邑告更”的记载,说明当时已有离官的概念了。 秦统一天下后建立了郡县制,地方政府由上级政府委任官员管理,官员的任命与罢免权集中在中央手里。
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郡县制,并创立了刺史制度来监督太守(州牧)等地方官,还设立了司隶校尉来监察京师地区,这些监察官员往往是有权力直接提请罢免贪官污吏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黜陟”一词,“黜”指的是退职,“陟”指的是任职,“黜陟”合起来就是任免的意思了。在唐朝,对于大臣的处理一般有三种结果,分别是贬官、停职、赐死。其中,贬官是最轻的一种处置方法了。宋元时代,凡被贬官的大臣都要在衣带上写明所贬职务及地点,以便出行方便。
到了明朝,有了“谪官”的说法。清朝沿袭明制,规定官员犯赃、受赇及罪应流徙者皆谪戍边卫,并在其面上刺字,以示辱没身份,防止他们再回到原籍作乱。 古人对离官的定义和现代概念基本一致,都是代表政府辞退官职。所以从古代文献里能找到不少关于“离官”的例子。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提到自己的一次离官经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宋朝时有个叫王观的人,因与上司不合,一气之下写了辞呈(也就是现在说的辞职信),交上去了事。他的上司得知后气不打一处来,立即批复:准奏! 明清之际的名臣袁崇焕,因与皇帝意见相左,被朝廷免职,居家两年后被以“畏敌如虎”“擅自杀死监军”的罪名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