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做过官?
做官,在中国古代的含义是担任官职。《礼记·王制》谓:“天子之爵九等……其尊超五等而德同,谓之公;公之爵凡五等……其尊超四等而德同,谓之侯;侯之爵凡三等……”这就是说,只有贵族中有德才的人才能担任官职。 “仕宦”一词的出现则晚得多,始见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平准书》和东汉班固的《汉书·食货志》,意思是“在朝廷中为官任职”。这里所谓的“廷”就是朝堂,引申之意即指所有的高级官员。从这时起,人们常以“仕宦”代指“做官”。 那么,什么是“官”、什么是“仕宦”呢?简言之,前者代表官的职务名称,后者表示官的职位等级。 汉朝规定,三百石以上级别俸禄的属官和郡县长官才可以称为“仕”(汉代三百石的俸禄相当于现在部级干部待遇)。汉武帝时,虽然因财政困难减少了郡县官员的数量,但一个郡国往往有多人同时担任县令、县长的情况,所以仍然有不少人拥有“仕”的身份。
至于“宦”字,本来是指奴仆、宦官,引申之意为供职、办事。一般说来,只有官宦子弟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并进入仕途。《后汉书·王充传》曰:“(王)充少孤,家贫,上计吏诣京师,因留京师,佣书作匠,以给衣食。”他后来终于通过读书做了官,由京师回到故乡,正是“宦游”的典故出处。
唐宋以后,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不少庶民出身的平民有了通过科举考试入仕的机会。但是,这个时期官和宦之间的界限并不模糊,人们通常把没有功名而担任官职的人称为“宦”。宋人苏轼《与李端叔书》云:“某今者薄受官禄,忝备宦行。”元代刘祁《归潜志》卷一亦载:“余向做官,往来京华,惟旅店可以安足。”清人俞正燮《癸巳类稿·宦职解》对此解释道:“士流而兼官职者日‘宦’,官而兼‘仕’者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