龕是什么生肖?
这个字在《说文》里解释为“明也”,即明亮、敞亮的意思 《玉篇·广部》:“龕,屋明也。” 《集韵·覃韵》:“龕,室明也。” 由此引申,“龕”指供奉神佛或是祖先灵牌的地方。 所以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知道,这个字和祭祀以及鬼神的观念有关 在古人看来,世间一切事物都有阴阳气,所谓“阴阳刚柔,造化之常;天清地浊,万物之形。”“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阳气主上升,阴气主下降。”(《周易·乾凿度》) 因为神灵是超越世俗的,所以它们的存在形态也具有超越性,不能以人间事物的常理来揣测。 但人又是需要神灵崇拜的,于是人们就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制造出一种“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区分——把神灵与祭祀的场所分开,祭祀时用“器”,即象征性的祭品,而神灵则高高在上,与百姓的生活相隔绝。 这个分开的地方就是“龕”。它既是供奉神灵的所在,也是人与神灵沟通的桥梁。
当然,作为桥梁的“龕”也不是随便可以建造起来的,因为它必须符合某种礼仪规范才行。唐贾公彦在注释《周礼》的时候就说:“今时坛宇,皆有四门,其正南一门,仅开二寸,是祀大神惟此一窗,亦云‘天光下临’之意焉。” 这实际上是把“龕”塑造成了某一种形状,即前面开口、后面封住的样子。这样的造型,一方面便于摆放供品,进行祭祀活动;另一方面也从视觉上让人有“天光下临”的感觉。
这样构造的“龕”,就像下面这张图展示的那样,前面是一个宽敞的空间,用来摆放祭品及进行仪式,后面则是封闭的,只留下两扇小门,以便空气流通,形成“天光下临”的效果。 其实,这种前启后闭的形式,正与道教修炼讲究的“先开后闭”的形式不谋而合。
道教认为,人体之中也有一个小宇宙,叫做“仙宫”,其中也有“天光”,即“两眉之间者,乃天之门户,又名日玄堂或泥丸,内有一块光明,曰蟾光,又曰明堂。”(《道书秘旨·修真图》) 而想要保持“天光”的明亮的最好办法,正是“先开后闭”,即打开仙道的门户,使体内的“天光”能畅通无阻,再慢慢收束心神,保持内部的清明。
如果像世俗那样一味埋头做事,不抬头看路,那体内的小宇宙必然混沌一片,最终只能得到一个庸碌的人生。 所以,从道家的眼光来看,人生其实就是从盲目祭祀的众生,通过“龕”的媒介,一步步修炼成体内含有“龕”状结构的神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