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是什么生肖?
姓氏是一个家族的标志与符号,它标志着家族血统的传承和繁衍,表明了人类在种族上、血型上的延续性。 姓氏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氏族社会时期。中国最早记载姓的字作“生”,《说文解字》解释道:“姓,人所生也。”东汉学者王充认为:“姓者,从生,或以为姓,其义谓生。”可见“姓”最初是代表一个氏族整个群体的符号。由于姓明确反映了血缘亲属关系的家族属性,它在姓氏体系中处于最核心的地位。古书《周礼·春官·大宗伯》云:“以禋祀祀昊天上帝,以实柴祀日月星辰……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师、雨师。”注释者杜预注曰:“禋:微烟也。”孙诒让正义:“禋之仪详于《春秋》,凡天子祭天,地,日月,五星,皆用禋祀之礼。”“实柴”即把祭祀用的木材弄成小捆。古人建立宗庙祭祀祖先,首先得立庙,其次要备上“三牲”(指牛、羊、猪)等祭品,还要有酒,最后还要有燃烧着的木柴。这实际上是一种融合着血缘亲情与宗教色彩的族群标识仪式。这种形式的祭祀,只有天子级别的大邦才能办,且只有在春天和秋天举行,非常隆重。 至于“名”的意义,《论语·子路》中有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话,可见“名”是“正”的;《礼记·檀弓下》也说:“名,必有所举。”这些说明“名”是经过一种礼仪程序来确定的。
姓作为家族的遗传标志,一般是由母系确定的;而名作为个体的称谓,是由父系决定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姓逐渐由只体现母系血统向同时表示父系血统演变,而名在父系血统中的意义则越来越重要——到战国时代,姓与名的地位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先秦开始,中国就已经实行的是“姓”和“氏”相结合的姓氏制度——“姓”表示父系血统之所出;而“氏”则标记父系血统之所居。汉代学者郑玄对此解释说:“姓,姓别氏也;氏,姓之内异者也。故姓别同姓之称,氏别同祖之称。”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与姓氏体系中其他家族相区别的标志;而氏则是同一个姓之下不同家族的区分标识。于是,到了汉代,人们已习惯于姓与氏的结合使用,司马迁作《史记》时,也大多采用姓氏并用的方式给人物立传。如《秦始皇本纪》中说到秦始皇的名字叫赵政,身世说法有三:其一说他姓赵,其二说他姓秦,其三说他姓赵。又如《项羽本纪》讲项羽名项籍,又名项羽,字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