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代表什么生肖?
猪,因为“猪”的部首是“豕”,而“豕”字旁就是一个“濮”。 比如,繁体字的“豬”,或者日本汉字“豬”、韩语汉字“豬”等等写法都带有“豕”字边。 而简体字的“猪”就没有字边了。 所以,带“豕”字边的“猪”在古代就是“濮”;而不带“豕”字边的“猪”在古汉语中则指的是另外一种动物——豨(音“希”)。
虽然今天的普通话里“猪”和“豨”读音一样,但古时两者是不同的字,意思也有区别。 《说文》解释“豕”字的时候,特意说了句“象豕形”,说明“豕”字本身就会让人联想到猪的模样。所以这里“似豕”指的就是像猪,也就是现在意义上的“猪”。
而“豨”字就不太像“猪”了,它的本义是指野猪。《说文》中说“豨,野猪也。从豕,希声。”段玉裁注说“豨之名早见于周秦之间。” 那么,为什么古代“猪”和“豨”是两个不同的字呢?原因就在这些动物的尾巴上:家猪尾巴短,而野猪尾巴长。
古人用一个字表示某种动物的时候,总是选最能突出该种动物特点的笔画来书写。比如马的脚很高,那马的字形上一般都会有个“高字头”;熊的身体很圆,字形就会有“曰”字。同理,猪的字形应该有“豕”,而野猪的字形应该有“豨”。 “豕”和“豨”的区别还在于“豕”是家养的动物,而“豨”是野生的动物。所以在用法上,“豕”前面可加“家”字,组成“家豕”或“家彘”,而“豨”前不能加“家”。
汉代以前文献里提到的“猪”,多数指的是野猪即“豨”。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少恩,好色。家有牝豕(母猪),贱卖之。”这里的“猪”就是“豨”。又如东汉班固《白虎通·五行》中提到“木,其畜豕(猪)”,这猪也是“豨”。 不过,到了汉朝之后,特别是唐宋以后,人们普遍把家里喂的猪都叫“猪”了。于是,“猪”也就成了家常里短的动物,而不再是什么风雅之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