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坐享其成生肖?
在《周书》中的「五德终始」说里,有「土胜水」和「火胜金」的说法; 在东汉王充的《论衡》里面,对「五行相生」做了详细的解释,也提到过「土胜水」和「火胜木」。 也就是说在汉朝之前,就已经有了「土克水」「火克金」的理论。 但在这里要提一下,在「五行相生」里的“生”是“生长”之意,指的是万物由少到多、由弱变强的过程;而在“相克”里的“克”则是“克制”的意思——这种五行相生相克的顺序其实是由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的。
到了唐朝,《唐书·天文志》里出现了“五星逆行”的说法——也就是今天所谓的“行星逆行”(行星因公转轨道与地球公转轨道有成角关系而发生的逆冲运动现象)。这个理论的出现,为“五行相克”找到了合理的科学解释。因为“逆行”的发生是有一定规律的,于是人们就在这规律之下寻找着“五行相克”的合理性证据。比如古代天文学家发现,木星的“逆行”周期约为12年,而这恰好与太阳黑子活跃周期的11~12年相当;又因太阳系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五颗行星中,只有木星一颗巨行星,有足够大的引力迫使其它四颗行星沿着自己运行的轨道运行,而不是四处乱窜。所以后来就有人提出了“惟木独尊”“木克其余”说。
还有一些其它说法,比如“离为中女以火主之,故水克火”,或者“火土同宫,故火克土”等等。这些说法虽然各有道理,但却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难题。比如“阴阳分治”说的“阴盛阳微则水盛火衰”,如果按这个逻辑推下去的话,那末地球温度只会越来越高,怎么可能像现在这样有冰河期呢?再有“土实而水虚”一说,似乎也只能解释清浊纳受的问题而不能说明水多而克敌的道理。至于“稼穑”说更是存在很大的缺陷,因为“土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种”的不同而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