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湖是什么生肖?
“鹅湖”不是个单纯的水池,而是指一条河流和一片水域的总称。这条河发源于江西上饶的鹅湖山,故名“鹅湖”或作“鹅涧”;而这片水域则是由源头诸水汇聚而成的一个湖泊,所以《元一统志》称之为“鹅湖塘”。
关于这个“鹅湖”,现存最早的地理书、晋代郭璞注的《水经注》是这样介绍的: 余按《周礼·考工记》谓之翼鱼津。其水枝流衍溢,自号无源。《南越志》曰:“番禺有泉,名灵泉,涌出金银。”又曰:“番禺东有山,山多美玉。”《南越传》曰:“闽粤之王,多盗岭海之物。”此三事,并是翼鱼津河之证也。今此水侧,常有采玉者,大率沙泥之中,忽得宝玉,因掘地作畦,以贮之。 《周礼·考工记》所说的“翼鱼津”,其实指的是两条河流:北面的“沛水”和南面的“汝水”(古汝水上游)。这两条河都在现今河南省境内,不过已经干涸了,据说只有雨季的时候才会有些泉水涌出来。
至于这个“无源”的水(即后来的“鹅湖”)在什么方位,《水经注》也没有说清楚。不过根据其他资料来看,这应该就是现今信江上游。也就是说,这一带在古代属于“泽国”,河道经常改道,水患不断。唐代诗人杨凝式就在诗中描绘过这里的荒凉景象:《题五老峰》 “云来苍苍,水分楚色,杳霭晴岚,四崖萦碧。中有五老,上下浮白,苍苍兮云树,远映万里。” 到了宋代,这里修筑起一道堤坝,控制了水患,土地得以开垦,人口也逐渐增多。因此从宋代开始,鹅湖就成了产粮区以及南宋朝廷的粮仓。
除了种植业外,鹅湖周边还盛产丝绸、手工业品等等。随着商品交换的需要,水运也就越来越重要起来。因此到元代时,位于信江下游的鹅湖就已经是个相当热闹的贸易集镇了,《元一统志》称之为“鹅潭市”。明清时期更是如此,据《明宪宗实录》记载,成化年间这里设立了“鹅湖关”,征收关税,可见其繁华程度。
那么为什么一个元朝以前的古镇会在清末民初时突然消失呢? 这是因为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后,这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涝灾,到处是一片汪洋,田地被淹,村庄被泡,人们不得不离开家园逃难。为了重建家园,人们首先需要找一处地势较高且干燥的地方筑墙造屋,于是土石材料就必不可少。
恰好此时有一个名叫吴坤修的人在这里开采石灰矿,供应当地建屋之用。据说因为需求量大,他的工厂日夜开工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于是有人建议他增加产量的方法就是多砍树烧炭,因为用木柴也可以烧制石灰。结果可想而知,这一地区大量的树木遭到砍伐,水土严重流失,环境日渐恶化…… 等到雨过天晴,人们返回被洪水冲毁的家园之时,却发现这里已经成了淤泥遍布的烂泥滩,原来的房子都被淤积的土层掩埋,再也看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