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生肖是怎么由来的?
古埃及人最初将人类分为“男人”和“女人”;古巴比伦人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人类划分性别,每月初一为新月,初七为半月,十五为满月,二十三日为缺月(新月),并依此制定日历,安排农事与节日庆典。我国古代则采用干支纪年法给每年定一个干支名称,如甲子、乙丑……如此循环往复,计算出来的年份永远准确无误。这种纪年法实际上就是把“岁星”运行一圈作为一个周期来计算的。而“岁星”就是木星的拉丁名Jupiter,它的拉丁文缩写是J.U.P.I.因为罗马数字没有0,为了表示900这个数字,就用了三个7来做代换,也就是把900记作JULIUS。后来,人们用英文julius的首字母“J”加上表示“第七”的“七”组成一个新的词汇“July”,用来表示公历7月份,这样,农历七月也就对应了英文中的July。以此类推,农历八月是August,九月是September,十月是October,十一月却是November,十二月是December。
而我国的十二生肖也有类似的经历——我国古代的纪年法主要采用干支纪年和十二月历法,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月到十二月,用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相配,以确定每年的日期。不过,这种方法不能单独使用,要配合二十四节气使用才能准确表达天气状况。而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每个节气都有特定的天文含义。 古人发现,每隔十二年,北斗七星的斗柄旋转方向会发生一次改变,因此将这种变化称为“北斗移位”或“辰星变位”。每发生一次“辰星变位”,便是一个新的甲子年,也标志着一个轮回的开始。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将每一天都看成是特定甲子年内的一个节拍,每一年的第一天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每一年的第一个月的第一天又有了新的开始。
从周代开始,人们就用“建子”“建丑”“建寅”等词语来记录每个月的第一天。到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地位得到稳固,儒家经典被列为官学,“建子”等用语由于缺乏书面记载,口说流传而不易统一,人们难以把握其准确含义。于是,汉朝政府就制定了太初历,用“甲子”“乙丑”等更加固定的术语来替代“建子”“建丑”,并在实际使用时记录每年的第一天具体属于哪一个干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干支纪年法被大量运用,它不但可以准确表示每年的日期,而且还可以用于计算年代和日期间隔,并且便于记忆和传输。于是,这套纪年法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