吗是什么生肖?
“吗”字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这个字最开始出现在西周初期的青铜器铭文中,一直用到今天。在春秋战国时期,“吗”字只有语调而没有笔画,是一个象形字如上图所示。 到了汉代,“吗”字有了笔画形成今日的模样,但是字形变化不大。
魏晋南北朝时,“吗”字的形态和今天的“吗”几乎一样了,只是个别地方有笔划上的差异。隋唐时期,因为汉字的规范,“吗”字几乎变成了一个手写体。
宋朝之后,汉字字体开始多变,但是“吗”字始终变化不大,依然是作为一个问号结尾的。直到近代,由于电脑文字处理技术的应用,“吗”字才发生了一些改变,出现了图形化,不过至今也没有脱离问号的范畴,所以从形状上还是很容易识别的。 那么问题来,“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说文解字》中解释道:“吗,语之不详也。”段玉裁注:“详,谓辞尽意明也。”意思是说,“吗”就是语言没有把话说完的意思。引申一下概念,“吗”所表达的意思其实就是说话的时候未尽之意。
由此看来,“吗”其实就是一个表意不完全的省略号。既然是省略号,那代表的意思可就多了去了…… 古文字学家张舜徽认为,“吗”的字形类似于一个人张开嘴巴正在说话的样子,因此主张“吗”字本义应当是表示语气的叹词。这一观点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不过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著名语文学家吕叔湘就认为,“吗”的本义不是叹词而是疑问代词。理由是这样的:古代汉语里,疑问代词都可以作主语、宾语;而用“吗”的句子往往带有疑问语气,又经常作为句子的末尾字,很像古代的诘问词“曷”“胡”等。他举例: “今亡何哉”——《庄子·秋水》 “吾谁欺——《论语·子罕》 ”微斯人,吾谁与归——“噫!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可见,吕叔湘先生认为,“吗”在古代不仅是用来表示疑问的,而且还可以像现代汉语里的“什么”一样,做名词性的短语。 吕叔湘先生的观点得到学界很多人的赞同。不过也有学者认为,“吗”的本义是表示感叹的。因为,人们表达感叹的时候总是张大嘴巴、眼睛瞪得老大,这正好符合“吗”的古字形。(参见蒋冀骋《“吗”字的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