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研究生怎么样?
长安大学是教育部和交通运输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学校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西安,现有雁塔、本部两个校区,占地3300余亩,设有23个教学院(系),有6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44个二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3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101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92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39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和69个研究所。
学校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特色发展,形成了交通、地质、建筑三大特色优势学科领域,土木、社科两大学科群,以及图文、电子、机械、材料、汽车、生物等基本覆盖行业领域所需、具有鲜明特色、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现有在校学生35000余人,其中硕博研究生近9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2%以上,本科生继续深造比例超过30%。
学校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门国家级精品课程,44门省级精品课程。有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5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以及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近年来,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9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54项。学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近五年在挑战杯、互联网+等高水平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竞赛奖30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近700项,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项。2018年以来,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17项;在陕西省高校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等21个省内A类科技竞赛中连续四年蝉联综合成绩第一名。
学校贯彻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发展态势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了以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为依托,以博士后流动站、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为支撑,以交通、地矿、建筑等特色优势学科为引领,适应国家公路交通和国土资源行业需求的学科专业体系;学校坚持“需求导向、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分型培养、质量保障”原则,统筹制定、分类实施、分阶段推进卓越研究生培养计划2.0,在交通、地矿、建筑等重点特色学科,工程类硕士、教育硕士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类别率先开展试点,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学科交叉融合,推进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构建研究型、应用型等分型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多层次、模块化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课程管理办法,《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等国家科研项目负责人等科技英才和大国工匠深度参与研究生培养和教育管理工作;强化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打造“丝路发展”“青春长安”等研究生国际学术会议品牌,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博悟研创”研究生创新创业支持计划和“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创新基金”体系,全面推行“博远”“博新”卓越人才提升计划,卓越研究生培养能力、质量水平迈入一流方阵。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院士引领计划”“高端人才汇聚计划”与“学术团队支持计划”成效显著。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1100余人,院士及院士有效候选人8人,国家级和省部级专家人才370多人。
学校是科技部等六部委批准的“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建有3个“111计划”引智基地、2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和4个陕西省引智成果示范推广基地、7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是国家外专局“高校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先后与美国、英国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加入了“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中国南南合作圆桌会议”和“高校‘一带一路’师资国际合作联盟”等多个国际合作平台,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理事单位,与国外30所大学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有80余个稳定的国际科技及文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