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怎么分班的?
学生入学后不直接进入专业学习,而是按照文理科或按学科大类进行教学和管理。一般经过一年左右的学习,学生对各个专业有了基本了解,在第二学期或第三学期初申请选择并确定专业,有些热门专业或师资、实验条件不足的专业会对学生成绩设定一定限制。学生选定专业后即进入选定专业学习。
高校实行这种大类招生和培养模式主要是为了扩大学生的选择面,避免学生在报考时就面临专业选择重要决定,同时,帮助学生克服专业报考的盲目性和功利性,并且有利于拓宽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视野。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大类招生专业选择仍存在限制学生选择自主权的问题
实行大类招生的高校,在学生填报志愿时,专业志愿不需要细分到具体专业,而是按照专业类进行填报志愿和录取。被录取的学生在大学学习一年后才进行专业分流。这样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可以有较宽阔的选择面,学生可以在不了解各个专业具体内容的情况下进行填报。但是,这种选择专业也是有限制的,学生被某一专业类录取后,就只能在该专业类所设的几个专业当中选择,而不能到其它专业类中专业进行选择。
2、专业分流时学生存在专业选择不理性的问题
在专业选择和确定的阶段,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限制和学校教育的缺失,学生很容易缺乏对专业的深入理解,而是从就业和发展的角度出发对专业做出选择,缺乏兴趣为先导的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