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哪年成立?
北京大学的前身即京师大学堂,创建于1898年。1902年正式招生。初时只有师范馆。1910年始成规模,分经科、医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等7科。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堂。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后,改校名为北京大学。其时北京大学规模很小,除法科之外,各科学生都不足百人,大学教授也很少,许多课程都还延请中学教师代堂。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潮流的冲击下,1917年1月,拥护革新、主张民主改革的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蔡到任后不久,即延聘陈独秀、胡适、李大钊、刘半农、鲁迅等鼓吹改革的学者任教。1919年“五四运动”前,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进步教授和学生结合在一起,使北京大学成为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中心。1920年起,北京大学一部分教授同新建立团组织的先进学生结合在一起,在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推动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北京大学从此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基地。
民国十六年(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北京大学处于反动政府和反动军阀的压迫之下。李石曾、沈尹默、蒋梦麟等相继为校长,企图实行“校务院制”,以摆脱国民党政府的控制。终因与蒋介石发生矛盾,于民国二十一年被国民党的教育总长王世杰用政府令所撤换,由鲍文蔚接任校长。大学的学术自由完全丧失,许多进步教授受到迫害。学生们在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等进步团体的领导下,继续同反动当局进行不断的斗争。在这前后,蔡元培和胡适先后再度出任校长,但已无法恢复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了。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平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先后被迫南迁湖南,并在长沙合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于当年10月开学。翌年4月,因日军进袭武汉,临时大学再迁云南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理、法、工、师范5个学院,26个系。在此期间,联大虽处在十分困难的环境中,但师生同甘共苦,刻苦自励,继承了过去北京大学的优良传统,学术研究和教学质量依然保持很高水平。在8年抗战期间,西南联大为祖国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后来成为各方面的专家,有的已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由原国立西南联大各校北返。民国三十四年4月,北京大学在北平复校。北大建校后,曾多次更名及停办。直至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方正式合并、调整。复置文、理、法、工、医5个学院16个系。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北平解放,北京大学获得新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逐步成为一所新型的高等学校。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原属北京大学的工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先后整建制地划出,独立成院,原属兄弟院校的中文、历史、哲学等系则并入北京大学,使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1970年北京大学部分迁至广西南宁,与武汉大学部分合并,成立“武汉大学校本部”;留京部分为“北京校区”(1974年改称“北京大学分校”)。1978年北京大学从广西回迁北京,原武汉大学“校本部”改建为武汉大学,北京大学改为现制。现北京大学下设16个系、10个直属院、28个直属实体研究所(中心)、23个非实体机构,有45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