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禺的小学怎么样?
番禺区是东仰西悬的广州南郊县,濒临珠江利海,相邻西岸的南海。南朝萧梁时代(公元502~557年)设番禺縣,唐后期(公元828年),改番禹县为番禺县,素有“广州市南大门”之称。自唐代起,就是中国南方著名的渔港。区名来源于区府所在地,即番禺新村,因县东有罗浮山,县南有番禺山,二山相连,如鼻相倚,故名“番禺”,沿用至今。
一、概况
截至2005年12月,番禺区面积787.9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0个镇,共169个自然村,居民56.18万人。番禺也是广州郊区中唯一的区市交汇处,东邻惠州,南接中山、珠海,西连南海,北望从化、花都,地处珠江三角洲中部,广州南部,“大珠三角”和广州“南拓”的两核之间,行政区域在北纬22°36′~23°10′,东经109°15′~113°40′之间。全国著名四大码头之一,中国首批4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我国最大的海上进出业务口岸,国内八大汽车滚装码头之一。有“中国第一港”、“华南第一大港”之称。
二、地理位置
番禺区东临环市东路,南接东沙大道,西连京溪路,北望广汕路,地处广州市郊区的南端,区境与市桥、洛溪两街道以及大石、钟村、南村、沙头4个镇接壤。从地理位置上看,番禺虽地处广州郊区,但居南郊中之独好位置,犹如一个“半岛”,犹如广州的南大门。至2007年6月,番禺有5个街道、9个镇,共有168条村。总面积787.93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5.79万人,其中农村42.88万人。
三、经济水平
1987~2004年,番禺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3.96亿元增加到1358.02亿元,增长了57.2倍;工业总产值从10.3亿元增加到912.5亿元,增长了86.5倍;农业总产值从4.71亿元增加到65.4亿元,增长了13.3倍;第三产业总产值从6.35亿元增加到755.03亿元,增长了117.8倍;财政收入从0.75亿元增加到47.58亿元,增长了57.8倍。自2001年起,进入“南拓”的番禺在广大国土面积上由南北两极分化的经济发展速度,促使经济结构向良性循环发展。2004年,番禺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58.02亿元,同比增长12.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15.8%;固定资产投资478.06亿元,同比增长8.9%;工业总产值912.50亿元,同比增长12.5%;出口总值53.38亿美元,同比增长13.6%;农业总产值65.40亿元,同比增长5.5%;实际利用外资23.92亿美元,同比增长8.9%。
截至2005年12月,纳入番禺区统计的9个镇均通高速公路,连通县内各镇的公路均以一级或高等级公路标准建设。6个街道、10个镇共169条村,14条轨道线路从境内穿过,其中13条已运营。广州地铁3、4、5、7、8、9、12号线,佛山一号线,珠海二号线以及中山一号线都在区内设有车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