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号是几位数?
在小学生中,常常可以看到自己的学号,但是,中学和大学却不是这样,没有自己的学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在中学和大学里,学生的编号有十位数和十三位数两种。其中,十位数的是当年入学的新生的编号,十三位数的则是老生的学号。至于小学,可能因为规模比较小,在九几年的时候,还没有学号呢!
为什么中没有学号,大学并不是这样呢?
其实,中学和大学都有学号,但是,不是每个学生都有学号,只有新生才有学号。学号是怎么来的呢?它有什么用途呢?
中学和大学的学号都是由十二位数字组成的。前面两位是地区代码,接着四位是最初采集学生信息的年级代码,后面的八位是学生本人的顺序号。其中,地区代码为110108的是北京市朝阳区,110202为北京市东城区,110301为北京市丰台区,110702为北京市门头沟区,110404为北京市宣武区(现为西城区),120201为天津市和平区,120105为天津市河东区,120000为天津市郊县……后来,为了便于学生自己填写,所以改成了6位数字。
顺序号是为了方便学生管理而编的,没有特殊的用处。
老生的学号则是根据当年的年级代码、学科代码和座位号组成的。以20001来说,2代表他是2000级的,001是自己的座位号。当然啦,当年的学生比现在要多得多,所以要往后顺延。当年,2000级有6个班,每个班有54个人,54以后的就不细分了,全都排在后几位。
学号有什么作用呢?
用处可多着呢!学号是学生身份证明,缺了它,有些活动就参加不了;它是学生排位的重要依据,就算考试成绩再好,排位的次序也得按照学号来;它也是学生考核评比的“硬指标”,学校统计人数什么的,也得查学号,很多表都得按照学号来排。当然,查宿舍、分寝室也得用学号。
学号是唯一的吗?
错了!在同一所学校里,两个人拥有相同的学号,这并不是什么怪事。尤其是大一是固定的,到了大二就不一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本来嘛,入学的时候,学校的学院、专业还没有确定,所以,大家都是按院系分的。到了大二,大家都选了专业,所以有了不同的院、系、班,当然学号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