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回民学校?
1942年开始,在延安南门外、五老峰下陆续建起了四所清真小学。校址选定后,先派人勘查地形,量好距离和海拔高度,然后由设计师绘制出各建筑的平面示意图,再按照图纸施工。这四所学校均为四合院式建筑,教室设在东、西厢房内。每间教室前面都有回廊,周围有高大的围墙,中间留有一条过道,南北两侧各有四扇青砖墙拱门,每个门的上面都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四所学校的南面有一排房间作为学校行政办公之用。
由于当时延安物资极度缺乏,无法从外地运进建设材料和教学用品。这几所学校的建筑材料都就地取材,用土法烧制成简易的砖瓦,砌成窑洞式的教室。有的窑洞直接就开凿在岩石里。为了防潮,许多窑洞内用石头和砖块砌成隔间。
这些学校的教师大部分是回族青年,他们大多来自西北大学教育系,有一定的教牧经验。因为革命根据地经济落后,财政非常紧张,这些回民教师的工资很低。 除了教课以外,他们还要负责给学生讲经课(伊斯兰教义常识)和宗教功课,进行教牧生活指导。
当时,四所回民学校的学生都是十六岁左右的回族青少年,他们大多来自陕西、山西、山东以及河北、河南等地。由于家境贫寒,其中不少人没上过中学或仅上了短期小学。进入回民学校后,他们都得到免费食宿和良好的教育教学资源。
虽然学习期间不授伊斯兰教经课程,但入学前都必须接受一年的初等穆斯林教育,以利于日后能迅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这些学生进校后首先面临的是语言关——要掌握汉语普通话和阿拉伯语。他们用的课本都是手抄本,纸张十分珍贵。课堂上不仅要注意听讲,而且要做笔记;课后还要完成作业。学习内容除了语文、数学外,还有中国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 每天上课前和学生午休、自习时都要做早祷,每日五时的拜功(晨礼拜)和晚祷(夕礼拜)也不能忽视。每逢开斋节、古尔邦节等穆斯林节日,还会加放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