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该看什么书?
我初中的时候,在图书馆里看了很多很多的书。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儒林外史》还有现代文学的《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骆驼祥子》…… 看得很杂。 但是看完这些经典名著后,我对哲学和经济学产生了兴趣(可能因为看《红楼梦》看到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人生观引发的),于是开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以及后来的《国富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后来上了大学,有幸进入中山大学,在中大图书馆看了更多更多的书。 这时我的阅读范围开始向当代学科靠拢,特别是经济金融方面的,我读了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和《通往奴役之路》,罗纳德·科斯的《企业的性质》、约瑟夫·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以及欧文·费雪的《货币周期理论》;同时也没忘了继续看一些国学著作,比如钱穆的《中国史学名著》和《中国历史研究法》,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梁漱溟的《中国文化要义》等。
毕业后从事投资工作,因为需要学习更多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知识,于是看了不少当代的著作,如张五常的《价值决定价格》和《知命不惧岁月长——我的经济学探索》,张五常与张五常之子的对谈录《谁是赢家——一个经济学家的成长之谜》,托宾的《资本的奇迹——1925—2000年全球股市回顾》,巴曙松主编的《国际金融危机的启示——宏观审慎政策在国际金融监管中的重要意义》等等。 工作后读的书就多了起来。除了专业的经济学书籍之外,我还看了许多其他类别的书,如心理方面的《影响力》《人性的弱点》《沟通的艺术》,管理方面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领导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计算机方面的《程序员的自我修养》《黑客与画家》以及《娱乐至死》《看不见的城市》《乌托邦》等。 其实看什么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不能从书中受到应有的教育或引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