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什么时候开始入伏?
“夏至三庚数头伏”,这是人们日常计算入伏的方法之一。意思是说,从夏至日起,开始进入三伏天了。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据记载,周历建子月,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夏历正月初为一月,秦时正月在每年十二月中间,冬至不在腊月而是在十一月;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以冬至所在十二月为腊月,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 101 年)确立今之农历(太阴历)为农历,以冬至所在月份为腊月。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夏至日为其起始日,每年的日期不尽相同。 另外,还有“夏至三庚数头伏”的说法,意思是从夏至之日起,经过三个“庚日”便进入伏天。这里的“庚”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的“庚”字,因为天干只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每一个干或支依次相应于当下的一年,所以古人把这一天叫做“庚日”或者“庚辰”。
按照这个说法,2016年入伏时间是:7月17日(夏至五庚)—7月26日(夏至六庚)—7月27日(小暑四庚)=8月25日,即立秋后第二天,所以今年“三伏”共40天,“中伏”20天。 但这样的算法没有考虑每年的具体天数,如2015年和2016年的“小寒”都在正月初一,而“大寒”都在腊月二十三,因此导致去年“小寒”到“大寒”这二十来天的日期比今年的小寒至大寒的日期多出了四天,这样算下来今年中伏就少了四天,只有十八天。这也是造成近来每年“三伏”天数不同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方法外,还可以用“干支记日”的方法来计算入伏的时间。比如今天是公历7月13日,那么昨天就是“六月十二庚寅日”,前天则是“六月十一辛亥日”,再推算今天“六月十三壬子日”....以此类推。 等到某一天出现地支“午”的时候,那就是入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