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刀念什么生肖?
“免刀”不是“兔刀”,这俩词儿根本不是一回事 《礼记·檀弓下》有言:“古之君子必佩玉……”注云:“今人佩刀,其状如古之文身。”可见得古时士以上阶层的人系腰带是要有装饰作用的刀的(这种刀一般称“饰刀”)。 汉仪:“古者,士有琴,今大夫乃有琴。”郑玄注:“大夫亦得配玉。”又:“天子射位在侯道南,西面;诸侯射位在侯道北,东面。”贾公彦疏:“此等虽无铭文,据礼,则是有刀矣。” 春秋战国时有钱的文人和官僚都有配刀的习惯。但是像晋国赵鞅、宋国公孙渊这些地位比较高的士族,因为身份尊宠,可以不用刀——《史记·赵世家》:“晋侯之弟杨干乘青驹骖乘。”司马迁注:“晋侯弟名扬干……晋人以扬干为卿,故书其马名以显杨干。若仆隶,则无文焉。”(按:这一“无文”是指行文中省略马的名字,而不是没写)
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地主阶级整体上升了一个台阶。这个阶级的士子们平时生活、社交已经和奴隶主贵族没有本质区别了,因此他们的礼仪习惯也趋于一致,这时候用带刀来彰显绅士风度的做法自然也传承下来了。 汉朝以后,士族的生活水准进一步下降,社会地位却相对稳固。文人、官僚普遍拥有田产,甚至有的还经营小工商业,经济上相对独立,这就给“佩刀”提供了经济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动荡,门阀制度削弱,一些高门大族的经济实力受到打压,但他们依然保持了社会和文化上的领先优势。
隋唐以来科举取仕成了主流,门第观念式微,然而“佩刀”之风却依然延续了下来。宋朝立国以来一直面临着财政问题,为填补军费和冗官俸禄带来的亏空,朝廷大肆卖官鬻爵,这使得许多官僚虽然职位不低,但家境却很一般。元明清三代,文人士子参加科考要披麻袋片当衣服,穷得叮当响的举人进士不少。这种情况下,即便有钱买得起绸缎布帛做衣裳,也没钱买好刀来配啊!于是乎,便出现了类似“衣冠简朴古风存”这样的诗句来描述文人的清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