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惧寒冬是什么生肖?
我认为是狗,为什么是犬而不是犬,因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没有提到辰龙,但是有了“辰龙”就有了“巳蛇”;在十二地支中,每个时辰相当于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动物,而每一个动物都会代表一个季节的开始和结束。子鼠对应的是冬至(12月22日或23日),农历十一月二十一元气开始启动,一阳上升,阴盛阳微,这时出生的鼠胆量特别小,很容易害怕,所以老鼠又称为“胆小鬼”、“鼠辈”。
接着是一阳升天后面的六个节气,也就是冬至以后立春前。这六天是“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我们看看对应当中的小动物是什么。
小寒:“雁北乡”说明大雁开始向北移动,所以“小寒”的当口儿是大雁。 大寒:“雁足传书”说明此时大雁开始排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向南飞去。 立春:“东风解冻”说明东风吹来温暖如春,冰块开始融化。
雨水:“獭祭鱼,鸿雁来”说明雨水后五天内,水獭开始捕鱼了,大雁从南方飞来。 我们看到了立春以后天气逐渐变暖,冰雪逐渐消融,那么立春之前天气寒冷,结冰期就还没有过去,所以这个时候的大雁并不是南飞的雁群,而是寻找食物的准备过冬的孤雁。
到了惊蛰时节,气温进一步上升,大地开始解冻。惊蛰:“蛰虫始振”说明蛰伏在地下的小虫子们开始苏醒动了。这时大雁已经从南方飞来,所以在古诗文中“惊蛰”往往出现大雁的身影。 春分:“玄鸟至”说明春分之时燕子从南方飞来。 清明:“桐始华,田鼠化蜃”其中“田鼠化蜃”说明了清明这一天的温度已经很高,田鼠都怕热了,脱掉了黑衣服换上了白内衣,所谓“蜃气”其实就是“热气”,可见清明之时阳气旺盛,足以融化土地里的寒气形成的坚冰,因此有“百草百花生辉”、“踏青出户宜晴”的说法。
谷雨:“萍始生,鸣鸠拂羽”是说谷雨之日浮萍开始生长,布谷鸟的翅膀开始变得光滑。我们知道浮萍是需要阳光和水才能生长的生物,谷雨节气前后正是春雨贵如油的时候,浮萍需要阳光,但是更喜欢水,这个时候的浮萍如果长得茂盛,就说明这个春天降水充足,气候温和。而布谷鸟的羽毛在春季逐渐变得光滑是为了繁殖后代,“拂”字说明了它的动作像用手指轻轻拂过。
立夏:“蝼蝈鸣,蚯蚓出”说明立夏之后地下的蚯蚓开始活动了。立夏时值阳极气盛之时,阴气难以滋长,所以草木不易生长,而具有滋补作用的蔬菜瓜果却多了起来。 小满:“苦菜秀,靡草死”小满之时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不过,此时地面上的野草却因为缺水而枯萎死亡。
芒种:“螳螂生,䴗(jú)始鸣”说明芒种之日螳螂出现在树荫下,伯劳鸟开始在枝头出现并发出叫声。 夏至:“蜩螗沸饮,蟋蟀居壁”意思是说夏至这天蝉儿们在树上鸣叫得像沸水一样嘈杂,蟋蟀离开了洞穴在壁架上爬行。
小暑:“温风至,蟋蟀鸣”小暑虽然名为“暑”,但事实上气温并没有达到暑热的程度,此时的炎热被称为“蒸腾燥热”,“热在三伏”,小暑处于初伏期间,所以此时植物都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模样。
立秋:“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说明立秋之时的温度已经开始下降,夜晚会有凝露产生,寒蝉之所以要“鸣秋”是因为它们感到天气凉了所以要鸣叫表示高兴。处暑:“暑气至此而止矣”说明处暑这一天暑热终于停止。“三伏”之中中伏一般在立秋后第三天,此时正值田间作物灌浆成熟期,农谚说“处暑满地黄”即指此而言。
白露:“鸿鹄来,元鸟逝”说明白露之时鸿鹄和燕子都开始往北方迁徙。秋分:“雷始收声,蛰虫坯户”意思是从秋分开始天气转凉,蜇虫将用泥土等物堵塞洞口进入冬眠状态。寒露:“鸿鴈来宾,雀鸦濡羽”说的是寒露之日鸿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向南飞行,雀鸦也找到了滋润自己的食物。霜降:“豺乃祭兽,草木黄落”意思是霜降之日豺狼会把捕到的猎物摆放在一起祭祀祖先,此时树木已经开始凋零。
立冬:“水始冰,地始冻”说明立冬之时虽然天地间水开始结冰,但尚未形成厚重的冻土层。小雪:“虹藏不见,天气升高”其中“虹”就是如今所说的“彩虹”,古人认为“小雪”之后,由于温度降低,彩虹不再出现了。大雪:“鹖鴠不鸣,虎始交”说明大雪之日鹖旦鸟不会发响亮的鸣叫,老虎开始进行交配行为。冬至:“蚯蚓结,麋角解”说明冬至之时蚯蚓呈弯曲状,而麋类动物角上的角质层开始脱落,整个冬天它们的角都逐渐变得光秃秃的。
小寒:“雉雊,梅香,鹊始巢”小寒之日雉鸟开始求偶,梅花香味四溢,喜鹊开始筑巢。大寒:“鸡啼月落”说明大寒之日除了天上的月亮外,其它的自然现象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