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为什么不算生肖?
中国的传统文化,总是给人很奇妙的感觉,比如八字合婚、比如阴阳五行、比如十二生肖。虽然现代科学显示这些都属于古代文明关于大自然与人类的简单推测;虽没有科学的依据,却仍然被很多人相信着并延续使用着。这里面似乎充满了古人对于未知事物的敬畏与理解。 那么作为传承了五千年的文明古国,为什么选择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年份呢?这其中有没有科学依据或者道理可讲呢?
首先,我们先排除“神话”这一说法。其实,在现代生物学还没有普及的古代,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变化以及生物的繁衍是很敏感的。而很多看似自然的现象往往是人为不可控制的,这就给了古人巨大的想象空间。于是他们通过想象构建了一整套的神学系统用来解释自然现象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的。 而这一套神学体系是贯穿中华文明史的(当然其他文明也有),从伏羲氏开始,神农氏,尧舜禹,一直到周文王姬昌演《周易》,这套神学系统都被沿用下来并且不断得到丰富。其中动物崇拜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许多的动物都被赋予了神性从而成为人类需要尊敬和爱戴的对象。
据传,龙是在黄帝时代才被创造出来的,而在以前,华夏民族最重要的代表就是凤。也就是说在黄帝时期之前,凤才是我们的图腾。后来为何又换成了龙呢?这其中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黄帝打败炎帝,战胜蚩尤之后,他的部落统一了中华,成为了天下共主,因而自己的图腾就代表着全人类的荣耀和尊严,必须由最吉祥的象征-龙来代表。
除了龙之外,还有麒麟、貔貅等大家熟悉的瑞兽都被赋予了很多神的特征。当我们要描述一件非常美好的事物的时候,常用词语就是“如麟似凤”。 而这些神性的动物能够代表年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都是十二生肖。
我们现在的十二生肖的排序是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的,每个生肖对应一年,每年对应一个属相。不过这个顺序并非一直都是这么排的。东汉许慎所著的《说文解字·序》中就介绍了汉代的十二生肖: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里动物的排列与现在的顺序正好相反,即鼠为第一,猪为末位。而这跟现在农历月份相对应的十二地支有很大的关系,每月的第一个天干叫做“月令”,而第一个地支则称之为“月建”。
每天的第一卦称为“日晨”,每月的第四天上午九点正是一阳爻初生之时,此时月亮位于东方,太阳从东北升起,所以此时昼夜平分且阳气渐盛,正是老鼠出洞活动的时间,故此第一天生肖定为子鼠。然后第二天属牛……最后一月属未羊。一年到头,周而复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