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瓜是什么生肖?
“象”在十二生肖中排行老四,又被称为“丑牛”、“田螺(属)”。 1.古书《淮南子·天文》记载,“尧之时,天下雍塞,草木不萃。舜之世,云气不脚。禹之朝,阴阳和调,草木茂盛。及至纣,天怒神怨,草木不生。”意思是说,在尧时代,天上布满乌云雷电,如同今天下雨;到舜时,则是阴雨绵绵;而到夏商之际,则烈日炎炎,干旱少雨。这种气候的变换,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其实是因为地球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冬至点位于南回归线时间逐渐推进,北回归线时间的变化引起的节气变化,也就是所谓“冷锋过境”和“暖锋过境”导致的天气变化。古代没有先进的气象仪器,但古人观察气象的能力确实很强。
2.《吕氏春秋·孟春纪》高诱注云:“角者,阳气发动,万物萌生,故以为称也。” 春天来了,草木发芽生长,羊吃草,所以“角”“芽”“草”都含有“木”,是树木或草本植物的象形字。因此古人将“角”与“芽”作为“木”的代称,以“木”表示春季。如《论语·阳货》有言:“岁不我与,时若奔马。”这是用“奔马”比喻时光流逝之快,而“奔马”前面有个“岁”,说明时间过快速度很快,要用“跑”来形容了。
3.夏天是万物旺盛生长的季节。《礼记·月令·季夏》描述这个时节的景物特征说:“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槿荣。”郑玄注解说:“物盛长而成阴。”汉代的儒家经典解释基本上承袭了这一观点,即认为夏季是万物盛大发育成长的时代。宋代朱熹《集注》吸收了这个观点,提出“此谓农历六月,阴阳争,天气下降,故虫螟始发。土脉液泄,草木充盛。”现代学者对此也有相同解读。“仲夏”就是夏天的第二个月,也就是农历五月。
4.立秋之后,阴气渐盛,天气转凉,植物开始凋零。《礼记·月令·季秋》对这一季节的特征有这样的描述:“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禾乃登。”东汉学者郑玄注解说:“阴之气始盛,杀草而不孳。”南宋学者朱熹在注释《礼记》时也保留了这一观点,说“此谓秋分后十一日,阴气始胜于上,故名‘霜杀’。”可见“金”代表的秋季正是阴气渐盛,阳气逐渐收敛的日子。
5.立冬过后,万物收藏,动物休眠,此时“土实而莫之震动”(《礼记·月令·孟冬》郑玄注),大地一片宁静。这正符合“坤”所代表的意义——顺、静、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