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为什么排上生肖?
中国古人根据动物出没的时间特征,将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时段,对应于今天的子时、丑时之类;一个时辰又细分为两个段,每一段叫做半小时,对应于现在的寅时和卯时。 这样的划分方法确实很科学,比如“子时”,正是目前人们夜生活开始的时候,而“丑时”则正是今天人们酣睡的时刻。
这种划分方法也延续到了后来使用的干支纪年法中。但人们可能不知道,这是来源于对自然界的变化的观察。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就发现了“子午流注”的规律(中医理论的基础之一),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根据“子午流注”,人在一昼夜中有12个“时区”,每一个“时区”分别有“五运”,每一运主一个节气,每个节气分三候,每候都有不同的表现症状和特征。
从时间序列上看,人的生理活动与“子午流注”完全吻合,从正午开始,阳气达到极点,然后慢慢减弱,至午夜则彻底耗尽。按照这种规律,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在一天之内完成了一个周期的运动。 至于“寅时”,恰好是现在夜晚与白天交替的时间,所以“阳极于寅”,阴气开始萌动,阳气逐步上升,万物随之拔节而上,生机无限。
那么为什么没有辰时呢?因为“辰”为“震卦”,象征雷,所以把黎明前的这个时间叫作“震旦”——这就是“晨旦”的来由。而“震旦”在梵语中就是“凌晨”的意思。 同样,“申时”正是下午三四点钟,气血流注肾经之时,这时疲劳已累,该歇歇了;“酉时”则是阳极转阴之时,所以老鸡打鸣,提醒人们该吃晚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