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头之火是什么生肖?
“火”字下面两点,比喻两个山头上的草木被太阳烤干而发出的火焰——也就是森林火灾。 《礼记·月令》中有关于周代春社的描写,其中有云:“(孟春)命国难,九门修路,施土功。”郑玄注解说:“土功,障水患也……筑堤防川。”也就是说在春天来临之时,国家要开始修建堤坝,防止洪水为害。
唐朝陆龟蒙所著的《耒耜经》中则提到了一种名为铁铦的工具:“长尺有咫(zhǐ),锋利如刀……以耕于旱田,破块堆肥,日入数十亩。”“刃厚三寸,重七斤,可裂地开壕,水耕火耨(nòu)” 这里提到的两种工具的形状和现在的水犁非常相近,只是没有水田耕作用的旋犁。这种工具使用的时候需要牛或者人力来驱动,效率很低,不适合大规模的农耕作业。不过,使用这种工具却可以从土地中获得很大的收益。
《史记•货殖列传》中载巴蜀之地的富人朱叔“园圃种植,家有千斛(hú)粟,豆麦稻谷六百箱……池河鱼千头,竹木之器数百斤。”这足以说明利用山地森林资源,发展山区经济,是当时社会的一大趋势。 而到了宋代,这一情况更加明显。宋人李觏在他的著作《富国强兵策》中指出,要想实现富国安民的愿望,应该大力发展“山林之利”——也就是开发山林中的资源。他建议朝廷鼓励民众“垦辟山地,种植树木”,实行山泽之利归公的政策,由官府统一经营林业,从而获取收益。李觏还详细说明了如何有效地开发山林的方法,并认为应该设置专管山林的机构,配备人员,负责此事。 除了提倡植树造林之外,李觏还主张改革当时的赋税制度,对山林中的木竹采取课税政策,由国家统一收购销售,而不是任由商人垄断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