帏属于什么生肖?

荀熙钰荀熙钰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提得有点意思,《礼记·昏义》里有这么一句,“惟君子有酒醴粢盛,所以宾祭也”,郑玄注里引了这句,却加了这样一句解释:“此言祭祀之事皆宾主以礼相揖之词。” 也就是说在祭祀的时候,宾和主都按照礼仪互相问候(你喝了吗)。可是到了东汉的《仪礼·士相见礼》里却是这样: “士相见礼仪”是在“宾主相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必须是有身份的成年男子之间进行的,女子、平民、未成年的绅士都不能参加——“宾”必须是跟“主”有相同社会地位或更高地位的人;而“主”则可以是任何身份地位的人——只要他具备“宾”的身份和礼仪就行。

《周礼》里说“大宗伯”“掌三礼之法”里的“三礼”指的就是《仪礼》、《礼记》和《春秋》这三部书。所谓“法”指的是这些著作里所记载的仪式。因此可以说古人是很看重“礼”这个仪式的,甚至把它看得比法律还重要。 不过,虽然《仪礼·士相见礼》里提到了行“宾主相敬”的礼时要“揖”,但是并没有提到这种“揖”到底是哪种“揖”。

《论语》里记录孔子的言论说: “乡人饮酒”之礼起源于西周的春秋时期,到汉代仍然很盛行——每年农闲季节,各村各乡的人们会聚集起来举行宴饮之礼。这时候人们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带着酒和佳肴,在鼓乐声中进入会场。然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主客,向各位宾客敬酒。这时的“宾”与“主”之间已经没有了尊卑之分,大家其乐融融。 这个“揖”是不是就是汉代画像石和帛画里那种“褒衣博带”、“双手拱举”的“揖”呢?我认为不是。从孔子所说“冠而不端,礼何在焉”、“揖而不恭,莫知其理”来看,这种“揖”是一种不严肃不认真的敷衍了事的形式主义,是失礼的。 那么,这种“揖”是怎么发展成后来“拱手立姿”的呢?我估计它可能是一种军礼或者是一种行路时的礼节。因为古代军人行礼都是直立着挺胸抬头大声敬礼的。如李陵《答苏武书》里有“陵还,拜为郎中,遇太傅陈蕃,蕃荐陵有才德,宜侍左右,宣帝诏曰‘陵务修职事,不如韩延寿。’后数日,又拜陵为中郎,昭帝加元服,赐爵关内侯,食邑六百户。”这段文字里提到了汉宣帝时一个叫做陵的官员,他是汉朝著名的飞将军李广的后代,这个叫李陵的军官刚退役回家就受到皇帝的召见并给予很高的荣誉,他在路上见到大官就敬礼,这种“行旅之礼”很可能影响了“揖”的发展。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