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弄斧解什么生肖?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上面两段话,出自于同一个人之口,这个人就是诸葛亮,《班门弄斧》这个典故就和他有关。 这个故事发生在东汉时期,当时的蔡邕是一个大学者,名气很大,大家都叫他“蔡伯喈”。
有一次他乘着酒意,在皇帝面前表演草书,并且一边作边解说,很有风度,大家看的津津有味。这时正好诸葛亮端着酒杯过来,想请蔡邕给自己题词,可是蔡邕正在兴头上,便没有理睬诸葛亮。 这本来是一件挺不礼貌的事,不过当时人多,场面又比较混乱,所以也没人关注。唯一注意到的人,是当时还有一位叫王朗的大臣。他跟蔡邕关系很好,知道蔡邕的脾气,于是起身去提醒蔡邕,说丞相(指诸葛亮)也在那里站了半天了,你居然无视人家。
哪知蔡邕一听这话,更来火了,没好气的对王朗说道:“丞相怎么跟我这么一个无名小辈计较呢!” 王朗见好言相劝没用,于是变换策略,说道:“您既然这么推崇丞相,应该好好交流才对啊。现在天下动荡不安,只有蜀汉和曹魏实力最强,如果蜀汉灭了曹魏取得了中原,那我就带着文武百官投降算了。” 这句话明显是在嘲讽诸葛亮,因为当时吴国实力最弱,如果吴国被蜀汉灭亡,吴国君臣肯定不介意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去见曹操。 谁知道,诸葛亮听了这句暗讽的话之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呵呵的对王朗说道:“仲宣(王朗表字)何至如此!要是刘璋当道,我早拿着青囊书,归山学道去了。”说着还笑着拍了拍胸膛。 一句话就把王朗给噎住了。这就是“诸葛晒胸”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