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战鱼骇是什么生肖?
“龙战鱼骇”出自《晋书·宣帝纪论》,是评价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原文是:“炎上而不宁,德音未贻,武魄潜踪,文魂惊啸;龙战鱼骇,雷声浩荡。” 这句话描述的是司马炎即位后杀尽皇族宗室、血腥夺取政权的史实。其中“龙战鱼骇”一句形容这场斗争的惨烈,有如两条巨龙在厮杀,又有如成群骇鸟惊起。
关于“龙战鱼骇”的典故和由来,还有一段历史故事。 东汉末年,汉献帝被曹操控制,十分可怜。有一次,天子问曹操:“朕能得到什么称号?” 曹操想了一下说:“陛下春秋鼎盛(年纪正当壮年),应该称之为‘健’。” 汉献帝很高兴,就下诏称自己为“广平桓君”,并封曹操为“三公”。
曹操虽然受封,但并没有到朝廷去就职。他的儿子曹丕担任尚书令,代为接受诏命。于是,朝中上下都称曹操为 “侯王”。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十一月,曹丕继任丞相。第二年正月,他废掉了汉献帝,自己当了皇帝,国号魏。
为了表示和汉朝天子毫无关系,曹丕将建康宫改名为洛阳宫,还将当年西汉初年在西安建立的首都未央宫搬到洛阳。同时,他还把父亲曹操的灵牌请到太庙里祭祀。这些举动都是告诉世人,新王朝已经建立,旧朝的残渣余孽已经被铲除。 不过,曹丕做皇帝没多久,他的父亲曹操就被“翻案”了。原因是曹操生前曾受到“奸臣”之称,死后又被“骂”为先祖,子孙脸上无光。为了彻底洗刷这种污点,曹丕命人编撰了一部新史书——《魏书》。在这部史书中,曹操被写得英明神武,还得到了“太祖武皇帝”的称号。而汉献帝则变得怯懦无能,曹丕则扮演了一个忍辱负重的英雄角色,一边“被迫”侍奉天子,一边暗中谋划,终于实现统一。
《魏书》中的这段历史被写得有声有色,血淋淋的权谋之争也被描绘得惊心动魄。后人读来,只觉得曹操英明神勇,汉献帝软弱可欺,曹丕忠义勇敢,完全将当年事情的原貌颠倒了过来。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认为自己的祖先拓跋力微被汉朝皇帝称赞为“中兴功臣”,感到很有荣誉,于是打算追尊拓跋力微为“世祖”。这事传到南方,南朝宋文帝认为自己是刘姓后裔,对北魏很不服气,就写信给北魏皇上,讽刺他说:“闻尊先祖为世祖,鄙意尝窃有疑。何者?昔轩辕黄帝,我高祖也,而尧舜之世,二圣皆自称‘父’,言‘祖’则始于有虞。是有虞以前,吾祖何有名乎?又查三代之书,夏桀亡国之后,殷纣暴虐,周武伐纣,成王定鼎于郏鄏,而卜辞曰‘王不窋’,岂有不窋之前先有其祖乎?”
这封信言辞犀利,指北魏皇帝认贼作父,把仇人当成了祖先。更妙的是,宋文帝以子爵的身份,命令北魏皇帝必须对自己这个“叔”称“臣”,否则就是“藐视天命,断绝了后代。” 这个“叔”字用得相当厉害,相当于现代的“爷爷”、“奶奶”之类的尊称。既然连称呼都摆出了祖宗的架势,那就说明刚才那封信说得有理有据,让人生不出反驳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