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什么生肖?
中央是“牛”,2009年己丑年,天象特征是日月食并现(太阳、月亮都出现圆形缺口),发生在九月;当年还有一颗彗星由东向西经过北天球,在八月;另外有三台星(拱极星之一)由西向北移动,这是几十年来都没有出现的情景,被一些星占学家称为“彗木合事件”,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是八月十一日的月全食,这次月全食发生的时间恰逢中秋佳节,因此又被称为“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在观测条件和天气条件良好的情况下,中国境内是可以看到完整的月亮从新月变成满月再到新月的全景的;
其次九月初的日偏食,这次日食的食分(月球遮蔽太阳的程度)达到0.78,是百年一遇的极小概率事件,由于月球运行至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的距离近似,因此无法同时满足全部的条件,上一次发生这种情况还是在1556年,而下一次则要等到2349年了,所以2009年的日偏食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 还有就是2009年在九月二十日左右,在西方天空将会出现金星凌日的现象,这也是几百甚至几千年难得一见的天象奇观。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龙乃华夏象征、民族图腾,更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符号。十二生肖中,其他十一种均为实有,并且常见于生活,龙却是惟一的虚幻之物。不过,人们相信龙是真实存在的,并非杜撰而成,它寄寓着中国人民诸多的朴素情感。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龙是可通天地、上天入海、遨游九霄的神奇动物,它神通广大、变化莫测,是集各种能力于一身的万能之兽。《管子水地》云:“龙生于水,被五色而游,首望在醒,登于云则簸雾,钻于渊则生风,狮乎宇宙,经历乎阴阳,故圣人象之。”《说文解字》中将龙描述为“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龙的形象历经新石器时代直到近代,不断演变、更新。有学者考证,龙的原始图腾形成于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中,是华夏民族先祖对蛇等11种动物的综合体形象。随着华夏民族大融合的推进,先秦时期的龙已经“通身鳞甲、角足俱全并且多有爪齿”,与现在的形象极为接近了。在历代的龙纹实物中,既有威严庄重之相,也有生动和善之容,既有凶猛暴戾之貌,也有灵动可爱之态。汉武帝时,便有龙是“有鳞之虫”首领的说法。此后,各种龙神的官职、位阶、等级、大小、职掌、俸禄等也逐步明确下来。如清代龙的类别有10种:鳞虫、火蛇、天龙、地龙、飞龙、王龙、石龙、隐龙、辰龙、败龙,各有职掌。在民间传说中,更有神龙、巨龙、黄龙、赤龙、白龙、黑龙、虬龙、蟠龙、应龙、逆龙、人龙等各种形态的龙。
古时,对皇帝及其家族的称谓也常用龙来象征。如天子为真龙天子,皇帝用物为御膳、御笔时称龙体、龙袍、龙颜、龙床、龙庭等、皇帝的亲族称为龙子、龙孙、皇上的坐骑叫“御舆”和“龙驭”等。《资治通鉴》中就有“上御含凉殿,……命宫中进御梨,亲亲妃食之,坐视亲妃食,龙颜为之开”的记载。据传女娲氏人首龙身,炎帝也是龙身人首,大禹为白龙所化。古时有“人过留名,龙过留鳞”之说,因此后世有“状元”被称作“龙虎榜”。
当然,中国人对龙的景仰和崇拜更表现在龙象征吉祥、瑞和美好的意义。传说龙有五能,即能大能小、能幽能明、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入渊,并认为龙能行“云布雨”、“乘风云、兴甘露”。古人认为,龙是吉祥、幸福和智慧的象征,同时龙性本善、不伤人,象征着正义和威武,能逢凶化吉、转危为安。因此龙往往同福禄、长寿等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