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什么生肖身彼重用?
子鼠 古代天子象征,为君主的代称。《论语》中孔子曰“予欲无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又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智者不惑’‘知者不惑’。
丑牛 牛是农家主要畜力,耕田必不可少。《礼记·祭法》有“农夫昭昭,乃播百谷”,“昭昭”就是耕作时的样子。古文中常以“牛耕”代表农耕社会。比如李白的诗“汉下白登道,胡关新倚云。天骄放狗彘,赤地立鸡麟。虏箭射青空,飞书报天子。整衣告庙社,拜冕旒下临”描写的便是匈奴入侵、汉军出击的场景。而唐王建的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是反映农民辛苦劳作的诗句。另外关于牛的成语也是比比皆是,“风调雨顺”“汗牛充栋”“驽牛破车”“牛角挂书”“亡羊补牢”“土牛归库”等等都体现着人们对这个勤劳的动物的赞许和信任。
寅虎 “寅”和“牛”一样,在古代代表着农业。《礼记·月令》中有“孟春之月……树木始华,田畯乃发号施令,行荣枯之令”。这里的“田畯(音jùn)”指的是农官,他发出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让草木发芽,显然这是为了配合春耕而做的准备工作。又据司马迁《史记·郑世家》载:周厉王时“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后来周宣王即位,“始修政教,百姓大多悦之”。其中这“路”字指的就是道路——人们走在路上不敢交谈,只能用眼神交流——可见在交通不便的古代,道路主要的作用还是用来耕种和出行。所以古人用“寅”来表示时间正是早晨,用“夜未央”来形容深夜,用“日出而作”描绘一天的开始等等都是源于这个本义。
卯兔 兔子在十二生肖中属于较小较弱的动物,因此也有柔顺的意思。《礼记·郊特牲》有“迎兽,设主,置币,犬攸司,豕攸司,羊攸司,豕攸视,犬攸履,卯有礼。”说的就是古人祭祀时,将代表野兽的偶像放在东方,用猪、羊等作为祭品,再用酒浇拜,最后由主持祭祀的官员将一只可爱的小兔献给祖先——“卯”就是祭祀结束的时候,小兔子乖乖被牵出来的画面。宋朝词人辛弃疾有“春在陌头杨柳,又偏遇、清明寒食。计程万里,孤舟今夜宿何处。”描写的就是这个场景。
辰龙 中国古代一直有着“龙的传人”之称。《礼记·礼器》有云“君士朝于庙,祝厘于宗”。其中的“祝”是指古代一种重要的祭祀活动——祠祭,“厘”是保佑平安的意思。这种仪式通常是在郊外举行,由君王亲自参与并且由大臣读祝辞。不过到了汉代,因为谶纬之说盛行,皇帝也参与到对龙的祈祀活动中了。
巳蛇 《礼记·月令》云“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农历四月春暖花开,万物都开始旺盛的生长。不过这里用了“秀”字而不是“长”字,显得非常有文采。其实这个“秀”指的就是植物开花或者露出尖儿。而古人认为这个时节的“惊蛰”就是蚯蚓爬出地面的信号。实际上,很多动物都在这个时候交配繁殖。《礼记·昏义》说“男子先昼行,女子先夜行”中的“夜”其实就是晚上休息的时刻,而“昼”也就是白天清醒的时刻。
午马 马在古代除了表示时辰还代表着战争和精神状态。唐朝王维的《老将行》中就有“少壮功夫到老成,更能驰骋中原阵。”的说法,形容一个老兵虽然年纪已老,但精神仍然很好,还能在战场上奔跑如故。而南宋诗人陆文圭则有“送行马蹄疾,归家箭羽垂”的诗句,描述的是出征时马蹄奔腾、箭簇纷飞的情形。“龙马精神”“千里马”等词语也都与马有关。
未羊 《礼记·月令》中说“孟夏之月,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其中的“王瓜”就是现在俗称的“苦瓜”。而“蝼蝈”指的是蛙类和蟾蜍类动物,它们都在这一节气里开始了鸣叫,似乎在争夺夏季的统治权。“羊”通“阳”,这一天太阳升至上半部,万物至此全萌发生长。所以这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也被称为“小满”。
申猴 猴子聪明伶俐,古书上多用它比喻人心灵手巧的人。明代陈耀文编撰的神话小说集《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名为“闻太师令黑猿搬兵”的章节,就讲述了黑猿利用自己的灵活机智打败商纣王军队的故事。而在现代汉语中,“猴子”有时也被比喻为“机灵鬼”。 酉鸡 鸡在十二生肖里位于第十位,所以又称作“酉鸡”或“亥鸡”。关于它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是姜子牙助武王伐纣时被封为齐侯,他的老婆马氏不愿意与他一起受辱,于是回了娘家。姜子牙连遭败战,狼狈不堪之时收到马氏的一封信,上面写道“你若不回心转意,我一定让你死无葬身之地!”于是姜子牙看了信,大笑三声,挥笔写了回信。信的内容被后人整理成了两句话——“你若肯回头,我必复你身份;你若不愿,我也不再骚扰。”马氏接到信后,羞愧难当,遂自尽身亡。
戌狗 狗在十二地支中与戌相伴。而古代的“夕”就是指夜晚来临的时间段。所以“戌”字本来就意味着晚上的意思。而“戍”字在本义中就含有保卫、守护的含义。因此“戌狗”“戍鸡”也就代表了夜间活动和凌晨活动的动物们。
亥猪 猪在这个生肖序列中位置在最后,因此有“亥猪”和“子鼠”之分。其实这两个字本指的都是猪鼻子。《诗经·大雅·大明》里有“家自群出,陟彼高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