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里哪个生肖?
子鼠 阴险狡诈,陷人于恶。“鼠”字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奸虫也。象形。”(见图1)“奸”指的是坏人、罪犯的意思;“虫”指的虫子,这里特指老鼠。许慎把“鼠”解释为“奸虫”,意思就是老鼠是一种坏蛋一样的虫子。为什么要把老鼠比作“奸虫”呢?因为鼠的形态像偷东西的小贼,而且善于钻洞,破坏力很大,又喜欢咬衣物和食品等,所以把人喻为丑类的小贼——“奸虫”,这个比喻真是入木三分。
寅虎 “寅”字的含义跟“牛”一样,就是引申指“春天”,同时也有作为时间概念的“清晨”之意,即太阳刚刚升起来的一小会儿,时间很短,犹如刚睡醒的样子。“寅”字本义指的就是这一天中阳气上升的一段时间,相当于现在的时间7~9点。《礼记·月令》中有这样的描述:“(仲春之月)昏明渐多。”“(季春之月)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这就是告诉人们,当“寅”字时段来临的时候,白昼逐渐加长,夜晚逐步缩短,万物生气蓬勃,开始努力生长了;但是到了“季春”,即农历三月,“寅”字时段就过去了,白天依旧变长,夜晚渐渐延长,万物都开始繁茂。因此古人将这个时间称之为“寅时”——正是“天亮”之时。
卯兔 与太阳有关的“卯”字,其实是指“卯时”,即早晨5~7点,这段时间太阳刚刚升起,阳光不温不火地照射着大地,一切都被笼罩在淡红色的柔和的阳光之中。《礼记·月令》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描述了这个时间段的美丽景色:“(孟春之月)草木萌动……穿月井。(仲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是月也,花朝月夕,世称双月。”意思是说,这个时候,小草和小树都发芽了,月亮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温暖的东风开始吹拂大地,冬天的昆虫也开始活动了——此时正是百花齐放的月份,每天都有花样不同的花朵绽放,供人们欣赏游玩。古人把这样一个阳光明媚、鲜花盛开的月份称之为“卯月”或“卯岁”,并将第一个月圆日称之为“卯节”,也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
辰龙 《说文解字》里对“辰”的解释是:“震也,一月之首曰辰。从震,伸臂。”也就是说“辰”字的意思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开始的新一天,象征新的一天开始了。“震也”中的“震”字指的是雷电等产生震动现象,而每月的第一天都是新的,正如人们在大街上偶遇熟人互相问好:“你今天过得怎么样?”——“我昨天过得很好!”答话的人把前一天当作新的一天,以此表明自己是精力充沛、精神焕发。
巳蛇 在古代“巳”被当做“蛇”的代称。为什么用“巳”字代替“蛇”字呢?其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巳”和“蛇”读音相同,字形相近,古人为了方便书写,就把“蛇”字换成了一个形声字“巳”。今天所谓的“蛇”字在古代就是一种爬行动物。古人把毒蛇称之为“虺”,《唐韵》中有这样的记载:“虺,蛇属。”古人还把蚯蚓也成为“蛇”,《埤雅·释虫》中就有记载:“蛇,龙之类,俗呼蚯蚓为蛇。”我们今天所说的“蛇”字在古代实际上就是“虺”或者“蚯蚓”之类的动物。
午马 马年被称为“午马”其实是不正确的,应该称为“午马”才正确。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午马”中的“午”字其实是“日月”之意,表示这个时间有明媚的阳光照耀。“中午”的“中”字就是由“午”字变的。“未”字的本义就是“太阳偏斜”,由此引出“日落”之意。而“夕”字代表的是夕阳西下的画面,于是有了现在的“下午”之“酉”时,同时还有“傍晚”的“戌”时以及“黄昏”的“亥”时。“未”和“酉”、“戌”、“亥”都表示的时辰,它们都有“鸟归林”的意思。在古时每个时辰都是两个动物的名称,只是我们忘记了它们的身份而已。
申猴 说到“申猴”,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申”是“猴”的部首,其实不然。“申”是指的节气“芒种”,在公历6月6日至7日之间,太阳到达黄经75度时进入“申”位,此时南方气温达到20℃以上,是农作物生长最快的时候就如《礼记·月令》中所言:“(孟夏之日)立夏,小满。(仲夏)六月,芒种。”这里的“芒”字就是指的麦类等有芒植物开始成熟。因此古人说“芒”字有“示草之锋芒”,就是说“芒”字含有“草”字头,会意是指庄稼长了尖刺似的禾苗。所以“申猴”其实就是指农历五月。
酉鸡 金色的“酉”字代表着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它的本义就是“谷物成熟”,而“秋”字本身就可以表示“收获的时节”。“秋分”一到,就意味着丰收即将登场,家家户户都开始忙碌起来,准备迎接一个欢乐喜悦的金秋。
戌狗 在古代的“戌”字是指“灭灯”之意。什么叫“灭灯”呢?古时候没有电灯,人们利用蜡烛照明,而“犬”字就是由“烛”变化而来。“烧烛”就是“熄灭蜡烛”——这时时间就到了晚上九点,也就是现代的“戌”时,所以“灭灯”就是“戌”时的代名词。
亥猪 猪的五行属水,根据子午流注推断,亥时气血运行到大循环的最后阶段,这个时候容易疲惫,需要休息了。因此古人将这个时段称之为“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