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生肖是神佛?
我认为是牛;为什么是牛,请听我细细道来! 牛在十二生肖中排序老二。 《千字文》中说到“寅斯戾止”,其中寅指的便是虎。可见在秦汉之前春节第一个节气是立春,而且农历正月为寅月。在东汉时期经学大家郑玄注《礼记•月令》时明确提到“寅谓历节也”,即人们常说的“正月迎春”就是立春日迎接春神句芒的意思。
唐朝时期官方历书中开始采用立春为腊月朔的说法,并一直延续至今。虽然节气变更,但春节第一天的习俗并没有变。所以牛作为老二的地位始终没有被撼动。
牛在古代一直是家养的动物并且主要用于农业耕作,所以在很多古典文学中都有它的身影,唐杜甫诗“农具弃若废,牛驴连短辕”、宋苏轼诗“水落陂塘秋正满,草荒平圃晨空留。耕牛无用甚憔悴,风卷黄叶吹耳畔。”都描写了牛的辛苦与辛勤。
除了农业之外,历代文人还有许多咏牛之作,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之句,宋代辛弃疾词《清平乐·村居》“大儿锄豆,二儿编席,小小偷把葱,醒时同卖酒。”描绘的都是农村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而“牛”和“农耕”也一直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汉代画像石中有许多展示农耕场面、象征五谷丰登的画像,其中就有牵牛耕作的图样。宋朝时画牛更是成为一种风气,诸如杨徽之的《寒塘独钓图》、赵雍的《村饮图》等。元朝画家赵孟頫有一幅名画《斗牛图》现藏于北京故宫。近代齐白石老人画的《牛》一稿多达数百件。 古人对于牛的赞誉还远不止此。《礼记·祭义》中提到“尊卑之礼,莫重于鸡,洁齐之礼,莫盛于牛”,可见在祭祀场合,牛的重要性。
汉代人应劭所著《风俗通》中说到“元日,长幼悉正衣冠,鸡鸣而起。”指出正月初一要敬奉长幼的鸡,那么这里提到的鸡自然不是普通的家鸡了,而是雄鸡。既然初一日要拜鸡,那第二天自然要拜牛了。明代陈耀文编写的《天中记•十二月神歌》中关于二月神歌便有这么一句“二月初一头陀,手执柳条鞭子。”这“手执柳条鞭子”的人正是管春耕的正神“土地爷”。可见从古代开始就有人把牛作为土神的化身。 而佛教传入中国后最初也是由西南诸夷传播。据传西汉末年彝族首领哀牢王率领部众归附汉朝,带来了佛教经书和佛像。东汉桓帝永寿二年(156年),在西域留学的蔡愔和西域二十余万沙门来到洛阳,开始在中国传播佛法。三国曹魏时期西域高僧竺法兰、昙曜等先后来中原弘法,带来大量佛经。北魏时期,鲜卑贵族拓跋焘建立北魏王朝,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崇尚佛学,大兴寺庙,同时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隋唐之时,中外交通更加频繁,佛教文化也随之兴盛起来。隋炀帝时,印度高僧那连提耶舍来华,住在洛阳,此后又往江南游化,弟子众多。唐朝时期,玄奘西行求法,带回大批梵文经典,唐太宗李世民爱佛,曾亲自书写《般若偈》赐给玄奘。唐代长安、洛阳等地有“无遮大会”(又称为“盂兰盆会”),僧俗两界参加,非常隆重。这一方面文献记载较多,此处不再赘述。总之自东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之际,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增无减。
由于佛教起源于印度且很多宗教仪式与印度教类似,因此很多人误以为佛教是外来宗教。其实,佛教传到中国之后,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无论何种宗教,输入我国者,皆经我国人民充分消化,融释入血,成为我国文化之一部。” 基于上述原因,我个人认为牛可以作为中国的“圣兽”。